文/安歌儿
1.
大四实习结束的时候,在北京租的房子还没有到期,总觉得把闲下来的时光都寄放在那么一间几平方大的空间里,有些浪费,自己便琢磨着找个静心的好去处。翻同城活动时偶然看到国家图书馆正要举办一个读书讲座,本着凑热闹的心态,便果断前去投奔。
当时是北方的三月,残冬未尽,春意懒懒,室外温度十分地不可爱,让穿梭在街角巷口的人们都步履匆匆。本以为来参加讲座的应该都是年轻人,没想到一路与我同行的几位读者都是头发斑白的老人,他们各自拎着一只装书的袋子,没有一丝冒风赶路的慌乱,步履缓慢但神态从容。
除了他们,会场中还能看到许多青涩的学生和身着各异的中年人,大家因为对于读书的热爱聚集一堂,让这方空间在这个冷春中变得安宁又温暖。
从那次起,国图便成了我在那座偌大城市中的一个小小的根据地,一方书桌几本书便帮我隔绝了这个浮躁城市的复杂喧嚣和车水马龙。
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在图书馆这个公共空间中自由地出入、阅读,忽然觉得书真的是一种对所有人都绝对公平的存在,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而这种满足和慰藉,与职业、性别、出身都无关。
那时总能够在国图中看到安静专注的孩子,低头静默的大人,缓缓徐行的老人,他们或倚在书架边,或靠坐在角落里,捧书而读,沉浸在自己的时光中,脸上偶尔露出一笑,仿佛是在书中找到了知己、阅到了真言一般,平静而满足。
其中有一个老人,八十多岁了,每天都会来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他随身带着纸和笔,边读书还边做些笔记,十分认真。
“年轻的时候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也没时间读书,现在有空多读读,如果能明白一二,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以前上学时经常能看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很难理解其中深意,当听老人讲述这些话的时候,竟觉得也能够领会孔子的真意了。
2.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内心温暖了许久,讲的是杭州图书馆从来不会阻止拾荒者进馆读书,而每一位来读书的拾荒者也会在读书之前自觉把手洗干净。
一个图书馆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所有人,体现的是对众人平等的关照和对知识的尊重,而拾荒者愿意在疲惫的生活中去寻求书的汲养,指向的是灵魂本身的厚度和内心物质之外的追寻,也许对于他们来说,阅读本就不带有一丝功利,唯心而已。
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灵魂才是他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的样子,而书籍让每一个奔波在世间的灵魂都得以滋养,得以栖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来到一个城市,最先寻觅的就是城中的书店和图书馆,总觉得那里寄托着城市的灵魂。在杭州的那几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闲暇时和朋友走街串巷地探访文艺的小书店,那一个个隐藏在流动城市深处的隐秘空间,成为超脱于浮躁生活之外的最珍贵的秘密。
身边的朋友中,丁丁是最爱书的那一个,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年少时读书太少,于是现在便努力地为自己营造各种读书的便利,比如参加同城的读书会,了解各种书单,入手kindle并每天带在身边。
很长一段时间,她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最近读了什么书?”弄的我每次都觉得不读上几本书都不好意思见她。
生日时,她送我的礼物就是书,一整套珍藏版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让我兴奋了好久。至今还记得她送书时说的那句话,“等你看完这本书,以后有机会去大英博物馆的时候,就能边看展边指着藏品说,呀,这件我曾经读到过,那种感觉一定很棒!”嗯,我想那一定很棒!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那样一段每天奔波在图书馆和出租屋的日子,许久后回想起来依然十分满足。那么纯粹专注地沉浸在阅读中的时光,在如此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显得分外奢侈,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与文字,它们热闹地将我们拖进这个庞大的碎片化时代中,却无法为我们拼凑起一个充盈宁静的灵魂。
我想,灵魂最美的栖息地一定在书里,是“品诗读词,闲赋风流”的书,是“淡看流水,畅谈人生”的书,是“商海沉浮,笑傲江湖”的书,是“红尘之外,宁静禅行”的书,这些书也许不会增加的我们的财富,却可以愉悦我们的精神,也许不会消除我们的烦恼,却可以点破我们的愚痴。
或许,对于灵魂本身来说,本就无需太多物质的加持,它太轻盈,唯有阅读能够点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