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尼科特说:“父亲们,活下来,活下去,在孩子的童年里,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你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一会儿把你视为神、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你还站在那里,你还坚韧地存在着,因为你是父亲。”
家庭生活中,跟孩子相处,跟妻子相处,作为爸爸和丈夫的男性很容易生出“算了,我退一步”的想法,因为在传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中,爸爸有一个天然的逃避场所——工作。
爸爸在家庭中要经历夫妻相处的挫折和磨炼,在孩子出生到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家庭不断面临着变化和挑战,甚至要经历一些较量和战争。大多数时候,这种较量都是没有硝烟的,是心理上的较量,是关系当中微妙变化的较量。
孩子分娩之后,先是夫妻二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慢慢变成了母子(女)两个人,眼中只有彼此,爸爸在此时很容易被挤走。三角关系中,总有一个人会不自觉地被忽略,但这种忽略不能是长期的,夫妻永远应当是家庭中最稳固、最坚强的连接,夫妻二人需要共同努力,让丈夫回归,要把孩子推出去,推到集体生活中去。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夫妻二人密切配合,需要丈夫不嫌麻烦、不畏拒绝地靠近妻子,夺回自己的地盘。
当然,很多时候男人们懒得去做这件事,他们没有勇气,甚至无所谓,不愿意抢,不愿意夺回自己的家庭阵地,而是选择转移阵地,忘我工作,甚至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
撤退是最简单的,社会价值观甚至也纵容着这种撤退:“男人只要拿钱回来就算好老公、好爸爸了,不要要求那么高。”“男人在外面打拼已经很累了,回家玩玩游戏,放松放松也是应该的。”“孩子才是自己的,老公说不定哪天就变成别人的了。”于是,很多爸爸就心安理得地继续“伪单身”的生活。
在临床中,也经常见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退休的爸爸突然遗憾陪家人太少了,孩子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管教。于是他满怀热情地要将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都教给孩子,给予孩子全方位的指导和干预。而这时,孩子已经成年,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想按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只是,退休后孤单空虚的父亲却是不能允许的,从工作选择,到结婚对象,甚至是日常穿衣吃饭,他都要指导评论一番。当然,孩子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盼望着父亲回家,喜欢父亲陪伴,仰慕着父亲的孩子了,不爽便会反抗、嫌弃,于是家庭战争不断,于谁都无益。
爸爸需要在孩子需要、家庭需要的时候在家庭中活下去,并不是在前十几年中都完全“死亡”,或者偶尔“诈尸”,然后又在自己想回归、想存活的时候理所当然地期待孩子与自己关系亲密。要知道,阵地一旦失守,要想再次夺回,是难如登天的。
--摘自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