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是古装剧的夏天。
各种风格的画面冲击着大家的审美,有辣眼睛的,也有一眼看上去还行的。之所以说是“一眼”,那可能是因为它也经不住多看几眼,就要露馅。还好剧情够狗血就好,大部分观众也并不care你真还是不真。
正好在看古代文化方面的书,干脆便来梳理一番传统服装的发展,看能不能把那几次大的变化给说清楚了。
我国服装史上的四次大变革分别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时,从上衣下裳改穿深衣、长裤;南北朝晚期至初唐时创制幞头、改穿圆领缺胯袍;清朝时改穿旗袍,完全废除法服中长期保存下来的汉传统衣、裳、冠、冕;20世纪前期改穿西装至今。
上古时期,华夏的服装特点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衣是交领上衣,腰间束带,下身的裳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裙子,包臀裙,还要系上蔽膝。蔽膝是栓在大带上的,遮挡在身前大腿到膝盖的一种服饰,是一种身份标志。交叉的衣领要向右掩,在右边系结,叫作右衽。左衽是少数民族的习惯。
这种服装穿起来应该挺舒服。但是由于当时的内衣还没正式兴起,顶多在股间缠上一圈兜裆布(是的,就日本相扑那样的,而且还有多种花样),所以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跪坐,箕踞之类的坐姿都很不礼貌,因为会走光。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深衣和胡服。
深衣将过去的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它的下摆不开衩,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缠裹,是谓曲裾。衣摆向后斜裹了一圈又一圈,很结实,既不妨碍走路,也不担心走光,很方便。深衣到汉代时逐渐发展为贵妇人的礼服。华丽的广袖深衣,有的还会搭配上飘带之类的装饰,好看是好看,但也确实不方便,也只有不事生产的人能穿穿。
胡服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他们为了骑马,多穿窄袖上衣和长裤、靴子。这类服饰的引进得益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运动。为了强化军队战力,赵武灵王特意引进了草原民族马上作战的方法。觉得胡服对中原服饰最大的影响,是带来了裤装。裤装最开始只流行于武士间,后来则推向了全社会。不得不说干活时穿裤子肯定不裙裳方便很多。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对服装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及至唐朝,便出现了“法服”与“常服”并行的双轨制。法服是正式礼服,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冠冕衣裳。常服则是鲜卑服装的改良,包括圆领缺胯袍、幞头、革带和长靴等。
圆领出现,整个服装就有了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所谓缺胯袍,就是开衩的袍子。下身开衩,活动更方便。而圆领还可以敞开成翻领,也很有意思。
自君王以至庶人,平时都这样穿。甚至于女子也多做此打扮,当然,更多的是为了做事方便。虽然这样的款式很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但当时的女孩子还是更向往穿裙子。
当时的裙子多为齐胸襦裙,这应该也是我们现在很普遍的盛唐印象。至于某些影视作品里出现的过度挤胸现象,就不知道是否符合史实了,待考证。
宋朝服装大体沿袭唐制,虽有细节改动,但基本特色未变。倒是有一点想提一下。大规模的缠足就始于北宋。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有喜欢的人才会有迎合的人。而吹捧缠足的,正是那些个大文豪,苏轼便首当其冲。只想说,要是觉得好看,你咋自己不试试呢?
元代时,蒙古人自己的服装虽然很有特色,但也并未强制要求汉人改服制。所以元时的汉人服装基本与宋代相同。
到了明朝,为了摆脱之前少数民族统治的阴影,政令要求上会更严厉。服装上,就要求衣冠悉如唐制,所以唐朝时法服与常服并行的现象又恢复。
然后来到清朝。
我们都知道,满族人比蒙古人更重视汉文化,所以总会时不时尝试一番“文化征服”。服饰文化当然也不例外,清朝廷就曾明令穿满服、禁汉服。因为是强制性的命令,因而引起了广大汉民的抵抗。结果政令倒是推行开来了,但却是以鲜血为代价换来的。
于是,在清朝,你便看不到曾经的方巾大袖士人风度,男子从上到下都是袍子袍子袍子,看上去整个人都是被束手束脚地裹住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反正我不喜欢。
对女子的要求倒是没有男子那么严苛,所以清朝时女子还可以穿汉式服装。而现在的我们可能反倒对女子的旗装更熟悉一些,这多亏了那些个清宫剧的宣传。衣服和男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为了更显曲线,看上去束缚感更盛。
想说说发型。在我看来,清朝女子这发型是真有够创新了。把头发立起来从中间分开,掰成个把手,这是需要怎样的脑洞才能想到?又是需要怎样的眼光才能欣赏?说实话,看着这样的把子头,真的不会想到长草颜文字表情吗?
啧。
之后,进入近代,我们也彻底丢掉自己的传统服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