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有讲过一个孩子抢玩具的案例,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另一个案例。
幼儿园有个孩子叫丁丁,当大家一起在沙子池里玩时,他往往无法真正专注于自己的游戏,总是四处瞅别的孩子,突然他快速的冲到另一孩子前面,猛地一下抢了那孩子的小铲子,本以为他抢了会很开心并认真玩,可他好像对抢来的铲子并不感兴趣,铲了几次就扔一边。
老师抱着被抢玩具的孩子,让其情绪恢复正常后,那孩子拿了个锅子开始玩,可没过多久,又让丁丁给抢了。
接下来会一直重复这个过程,无论那孩子拿什么,丁丁就抢什么。
可是抢过来的玩具他又丝毫不在意,只是盯着下一个目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01718/341603d0c7aee453.jpg)
如果你是老师或父母,丁丁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
很多父母一定觉得头疼不已,给自己孩子添标签,这孩子太霸道,太强势,太会欺负人,完全没同理心。
然后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一顿板子或通过说教责骂来教训孩子。
可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么?
你真的了解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需求么?
你真的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么?
你真的有认真聆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么?
当父母或老师用标签来评价孩子时,你越不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他就越会成为什么样。
你所想的都会成为事实。
所以再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了,你的孩子真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样,你看到的只是表面,只是冰山一角。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丁丁到底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通过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和对父母的询问,发现丁丁其实是极度缺爱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特别忙,没时间关注到孩子,于是他成了一个高情感需求的孩子,此时他的意识卡在了情绪里。
他并不是故意针对那个被抢玩具的孩子,他也和他并没有冲突,只是突然盯上了他,从而一直想通过各种方式来引起关注。
如果没有抢这个孩子的玩具,他也一样会通过其他“不良”行为来引起他人关注。
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何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为何说你没有看见孩子,为何说你不了解孩子。
当你了解背后的真相,你还会一直纠结于孩子的问题行为么?你还会一直给自己孩子贴标签觉得孩子有问题么?
对于这种高情感需求的孩子,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到他呢?
不是一味地打击他批评他,
不是教育他给他讲道理,
不是诱惑他让他放弃不当行为
而是要给予他特殊的陪伴时光,只属于他的陪伴时光,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和爱,让他能够渐渐走出情绪的卡点,让他可以与环境与他人和谐共处。
当他觉得自己爱的需求被满足时,自然就无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他人注意了。
所以育儿真的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只有父母不断学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