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孩子大吵大闹,非要得到什么东西时, 你该怎么办?
当你的孩子打别人或抢人家的玩具时,你会做何反应?
当你的小孩不听话时,你会说些什么?
面对这些情况,你可能会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办法:你也许会给他们示范或者指导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时你会选择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有时你会告诉小孩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甚至把原因解释给他们听。
我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时候就试过所有这些办法。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都不管用。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它们不管用了,原因很简单:我替孩子们思考了。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可以独立思考,小孩子也一样——如果他们有能力的话。
后来我发现了一些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
它不是要知道孩子们应该思考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它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思考,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以前,4岁的亚利克斯是个好动的,甚至有时比较挑衅的小男孩,他不仅不知道为别人的感受着想,而且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如何遵守秩序。对于他想得到的东西,亚利克斯通常都是采取踢打或是拼抢的方式来解决,他似乎从来没想过,这样的解决方式也经常使自己陷入困境。
一天在幼儿园里,亚利克斯把他的磁铁借给了他的同伴乔纳森,可没一会儿他就想把它要回来了。乔纳森拒绝了亚利克斯的要求,于是亚利克斯试图把磁铁抢回来。乔纳森立刻踢了他一脚,两个小孩就这样打了起来。
涨红了脸的亚利克斯一边大叫一边踢得更狠,终于乔纳森害怕了,让步了。亚利克斯拿回了他的磁铁。
当亚利克斯的愿望被拒绝时,他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于是他变得非常难受、非常生气。就算是打架也不能阻止他,因为除此以外他不能够(也不知道要去)想别的办法。也许他只关心什么东西现在可以起作用,而不在意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而另一方面,亚利克斯的姐姐,6岁的艾莉森,在与同伴之间出现问题时采取的则是另外一种解决方式。
有一天课后游戏时,她问梅丽莎要一杯植物种子,可梅丽莎的回答是:“不,这些种子我也需要。”
这时,艾莉森并没有冲动行事去制造新的麻烦,相反,她已有能力去思考别的解决方法。她说:“等我有辆大自行车的时候,我会让你骑的。”梅丽莎却大叫着回绝了她。
艾莉森又问道:“你要用那些种子做什么?”梅丽莎说:“当然是种啦。”
过了一会儿,艾莉森拿着一把铲子走过来,递给梅丽莎:“我种一些,你种一些。这些花两朵归你两朵归我,怎么样?”于是,梅丽莎和艾莉森开始数起种子来,俩人在土里种起“自己”的种子来。
当艾莉森为得到种子想出来的第一个办法不奏效时,她尝试了第二种方法,可惜也不奏效。后来艾莉森发现原来梅丽莎不给她种子是因为她要“种这些种子”。这启发了艾莉森,于是她建议两个人每人种一些。
艾莉森可能也想过大吼大叫,动手去抢,也想过要发动一场“战争”。但是最重要的是,艾莉森最后将自己的需要与梅里莎的需要协调后找到了更好的办法。而这种方法也没有让艾莉森失望。
我们多年的广泛研究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早在4岁,有的甚至是3岁的时候,就懂得用多种方法去取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且他们在愿望落空时也不那么容易生气。当他们受到阻碍时,他们会去寻找别的方法,所以他们的母亲没必要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可以独立思考。 这就使得这些孩子不仅不会骚扰别人,成天要这要那,其他人也不会老是约束这些孩子让他们做这做那。
玛丽,亚利克斯和艾莉森的母亲,很担心孩子们想不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重点不总是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孩子练习思维的方法,以便他们今后能处理好各种问题。如果你不断地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那他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让我们先看看以前亚利克斯的妈妈是怎么跟他谈话的。亚利克斯把自己的磁铁带到学校,之后他要从同伴乔纳森那里抢回磁铁时与他发生了冲突:
妈妈:亚利克斯,你们老师告诉我你又抢玩具了。你为什么这么做?
亚利克斯:该我玩儿了。
妈妈:你们可以一起玩儿,或者轮流玩儿。抢东西可不是件好事儿。
亚利克斯:但是那东西是我的。
妈妈:你必须学会跟别人分享你的玩具。如果你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话,就别把它带到学校。现在乔纳森生气了,他不愿意再跟你做朋友了。
亚利克斯:但是妈妈,他根本就不把磁铁给我。
妈妈:你不能随便去抢东西。如果别人抢你的东西你会乐意吗?
亚利克斯:不会。
妈妈:明天,去跟乔纳森道个歉吧。
在这次交谈中,亚利克斯的妈妈显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去选择“不对”的解决方式。她问了他为什么要抢别人的玩具,却没有听他的解释。她给他解释了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然后告诉他该怎么做——要与别人分享,然后要道歉。亚利克斯的母亲太急于教会孩子怎样与别人分享东西,以至于她替亚利克斯完成了所有的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当孩子们掌握了技巧并得到运用的机会时,他们很少会选择“不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的母亲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触过这类问题。通过教给孩子们一系列的思维技巧,能够帮助孩子认清问题,思量自己的言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帮助他们预测后面发生的事情并意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我发现当孩子们学会这些技巧以后,他们所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一般来说对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极少有负面影响。
让我们再来看看,亚利克斯的妈妈后来,是如何帮助她的儿子反思抢玩具这件事的。
妈妈:亚利克斯,你们老师告诉我你又抢玩具了。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母亲正在帮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
亚利克斯:乔纳森拿了我的磁铁。他不还我了。
妈妈:你为什么必须在那个时候把玩具要回来呢?
(母亲获取更多的信息)
亚利克斯:他已经玩儿了很久了。
如果亚利克斯的妈妈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跟别人分享玩具,那她所了解到的情况不会比现在多。现在她了解到,亚利克斯认为自己已经跟别人分享了玩具,因此这个问题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谈话在继续。
妈妈:你把玩具抢回来了,那么你觉得乔纳森会怎么想?
(母亲帮助孩子为别人的感受着想)
亚利克斯:他一定气疯了,不过我不在乎,那磁铁本来就是我的。
妈妈:你抢玩具的时候乔纳森有什么反应?
(母亲帮助孩子认识他的言行产生的后果)
亚利克斯:他打我了。
妈妈:他打你时你有什么感受啊?
(母亲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
亚利克斯:我也气疯了。
妈妈:你气疯了,你的朋友也气疯了,所以他打了你。如果你能想个别的办法把玩具拿回来,同时又不让你跟你的朋友生气,这样他不就不打你了吗?
亚利克斯:我可以跟他要回来。
妈妈:接下来会怎样?
(母亲也要引导孩子设想正面解决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亚利克斯:他不会同意的。
妈妈:也许他不会同意。那你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拿回你的玩具吗?
(继续停留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亚利克斯:我可以让他玩儿我的玩具汽车。
妈妈:很好。你有两个好办法了。
这一次,亚利克斯的妈妈不是用自认为“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她没有直接要求儿子跟伙伴分享玩具,甚至没有跟他解释为什么不能去抢玩具。事实上,当她问亚利克斯为什么非得在那个时候把玩具拿回来时,问题的重心就已经从亚利克斯抢玩具这件事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了——亚利克斯抢玩具是为了把玩具拿回来,如何把玩具拿回来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亚利克斯的妈妈帮他回想了自己和同伴当时的感受,又认识到他的言行所产生的后果,还帮他想到了别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位母亲教孩子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她采用的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谈话方式。
你一定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但从亚利克斯和他妈妈的第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也一定经常觉得没人会听他们的话。
当孩子想要解决一个问题(在这个例子里是“我已经跟他分享玩具了,现在我只想把我的玩具拿回来”),而母亲又想解决另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必须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东西”)时,无论是父母的训导、要求还是解释都只会以失败告终,还闹得大人小孩都不开心。虽然亚利克斯不会直接说出来,但他已经开始感觉到“有人关心我的感受,有人关心我在想什么”了。
使用这样的完整对话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家长发现他们没有必要每次都用上所有的步骤。曾有一次亚利克斯打了他的一个朋友,他妈妈只问了:“这主意很好吗?”“你能想到别的办法来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吗?” 这些迅速的暗示就足以帮助亚利克斯寻求其他更积极的方式来解决他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