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和孩子一起成长 亲子·儿童文学育儿宝典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尹建莉)

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尹建莉)

作者: 9b18ebb90386 | 来源:发表于2019-06-05 10:14 被阅读9次

    我们都听说过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穷渔夫的老婆,利用一条贵为王子的小金鱼的报恩机会,不停地索取,先是要来不漏水的木盆,然后要来好衣服,好家具,接下来要豪宅以及成群的仆人和一辈子花不完的钱,小金鱼都给了她。她成了贵妇,却还是不满足,最后竟索要当女王。小金鱼被惊呆了,震怒了,眼前摆着一个漏水的破木盆和一堆要洗的脏衣服。

    每个看寓言的人都会嘲笑渔夫的老婆的贪婪,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很多人却不曾意识到自己正是充当了“渔夫老婆”这么个角色。

    2012年,媒体报道了一个姓郭的年轻中国女孩自杀的事件,引起人们的讨论。小郭青春靓丽,是大学里的最佳毕业生,华尔街的白领,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MBA,游学走访35个国家,在学业,商业,艺术,体育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甚至成为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形象代表…..她的死令人震惊,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没有理由自杀啊,为什么?

    人们对她的自杀原因有种种猜测,但那些原因,也许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原因,藏在她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确的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完美的28岁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生活到这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谓的完美。然而,关上门回到家里,问题却非常深刻。”据媒体报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对女儿一直要求完美,连哪年结婚,哪年在什么地方生孩子这样不可预期的人生大事都要按父母的“旨意”精确完成,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她被驯化到只是为“优秀”“成功”活着,家门外得到的赞誉和回家关上门自己的感觉,无法统一到一个身躯里,这种分裂的痛苦,让她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小郭最后留下的文字是“一切都不管了,我再也不要被人唾弃地以他人的标准去循规蹈矩地爬了。”她的自我评价之低,外人无法想象,“被人唾弃”“循规蹈矩地爬”她对自己何等地不满意!

    这是个悲剧,我们可以理解她父母的悲伤,同情他们的不幸,但一个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一步步走上绝望的悬崖,却让我们不能不反思这种家庭影响的失误。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堤防的是求完美的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其作为独立的“自我”去伐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几乎是从刚刚懂事,他们就有一个宿敌----“邻家的孩子”---聪明懂事性格开朗,有礼貌习惯好,功课门门都出色,既会弹钢琴画画,又会下棋打球,既懂得如何花钱,又懂得如何节俭,上名校,事业有成,孝顺父母,婚姻美满…..“邻家孩子”作为标样只是衬出他的不完美,让他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比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世界则不柔和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像小郭一样,会经常感觉活的“很辛苦”。但哪怕是这表面的光鲜,也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负能量太多的孩子不但不能活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自然人的属性也被严重破坏,成为人们眼中的窝囊废。

    站在教育的出发点上,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话语层面上,所有的人都会赞成“宽容”“接纳”等理念,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人却很少接纳孩子的“毛病”,见不得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活泼,他认为不够安静,孩子安静,他嫌缺少运动,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他又要求他坐下来画画,孩子喜欢画画,他希望孩子也喜欢唱歌,孩子喜欢唱歌,他要求他游泳也不能差,孩子音体美样样行,他还希望孩子功课好,孩子功课好,他要求孩子学会做家务……如果家长不知道自己是否完美,读到这里请扪心自问,我允许过孩子那些方面的不足?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在微博中发了一条不要对孩子“求完美”的建议。有位家长在后面留言说:“我从不要求女儿完美,真正困扰我的是怎么让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完美,女儿3岁,做错事不敢和我说,怕我生气不喜欢她,有时做错事我说她,她就哭着让我别说了。”

    这位家长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正是“求完美”代表,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留言中推断,他对孩子何等的不宽容,才3岁的孩子,有什么事可以称之为“错事”呢?打坏东西是错吗?说句脏话是错吗?把牛奶洒在地毯上是错吗?不吃某种蔬菜是错吗?……如果不是平时家长处处挑剔,不原谅孩子的任何过失,并经常会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并哭着求家长不要再说呢?

    很多家长之所以像这位家长一样,不知不觉中陷入“渔夫老婆”思维困境,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从一开始就以某种社会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这样的标准面前,显得那样不合适,于是家长拿出规矩、目标,批评,惩戒等这些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

    求完美的潜台词是:你必须完美,我不接纳你的任何不足和过错。所以伴随求完美的,必定是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完美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要求”和“目标”而派生出来的繁琐苛刻的家庭法则。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强势父母身上。

    “求完美家长”和“强势家长”几乎是同义词,这样的家长,他们主要关心自己要培养怎样一个人,不断以成年人的强势改造孩子,较少关心或根本不关心孩子作为自然人的天性和需求---破坏就这样形成了。过度求完美,是教育中的欲望癌症,会演变出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的无力感总是和父母的强势成正比,父母越强势,孩子越懦弱。

      “求完美”不仅发生在家庭中,也同样会发生在学校里,“渔夫老婆”现象同样会发生在一些教师身上。

    有位家长说她一直对8岁的儿子很满意,在生活方面,孩子很自立,早上闹钟叫醒,自己会做早点,平时看到父母忙,还会帮着干家务。学习上不用家长操心,成绩一直很好。课余时间爱阅读,爱玩游戏,且性格开朗,礼貌懂事,在学校和同学关系也不错。

    但是有一天,孩子的老师找家长谈话,说虽然家长对孩子非常用心,可是孩子在学校并不是家长以为的那样,孩子应该更加出色才对。

    家长很吃惊,忙问孩子有什么问题,老师说这孩子上课好像没有激情,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毫无兴趣,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又积极得不行。现在的课堂作业比较多,下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他儿子却一下课就往外跑,回来又发现作业没做完,然后就慌慌忙忙地赶作业,写得不认真,不是发自内心去做,好像是做给老师看的。而且这孩子好像能猜透老师的心理,知道老师有时候表扬他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老师觉得这孩子很聪明,却不是一个踏踏实实的人,很浮躁,希望家长配合,给孩子一些挫折。

    在一个天性纯美又聪慧的孩子面前,这样的老师的智商显得多么相形见绌,所谓“不踏实”“浮躁”的大帽子,不过是老师潜意识中企图压抑孩子个性的借口和老师操心,并且懂得尽力配合老师,这已经是多么难能可贵!为什么还要求他“应该更加出色”,并且为了这个目的而要人为地给孩子一些“挫折”呢?

    不少学校老师会对某个比较出色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因为你平时表现很好,所以才对你有更严格要求,这是为了你更加出色。”我们相信大多数说这句话的老师没有主观恶意,他是想扬鞭策马,让孩子更完美。但“更加出色”的期许实质上是一种贪婪,是得寸进尺。不必做太多的分析,只要反过来想一想,某单位领导对一个工作十分努力的员工这样说话行不行,或是配偶的一方对另一方这样说话行不行?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亦乎!’即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用这句话来确立一个恒常的教育标准即:孩子不需要做得更好,在大部分事情上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

    人是有灵性的生物,之所以成为万物主宰,就在于它的独立性和丰富性。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使命来到世界上,而且所有的人都能量有限,只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做的好,面面俱到地撒花椒盐,反而到头来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平庸无奇。

    如果陈景润的爹对他说,你不能光是数学好,活在世上还要会和人交往,报个口才训练班吧;赵本山的爸对他说,你光会逗别人笑那能当饭吃吗,还是把心思放到功课上吧,牛顿的妈对他说,仅仅功课好那是书呆子,从今天开始练习做家务,每天必须洗一次碗…..这世界是不是很灰暗?不要说你的孩子成不了陈景润,赵本山,牛顿,你不是上帝怎么知道几十年后的事?但你真的可以代表上帝赐福给自己的孩子,办法就是用赏识的目光滋养他,而不是用求完美的眼光挑剔他。

    有人说,所谓天堂,是一个有着美国式房屋,中国食物,英国警察、德国汽车,法国艺术的地方---世上不可能有天堂,世上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孩子。不完美是构成完美生命的一部分,它是平衡力,是潜力,;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盈,即完美,冲,即缺憾。也就是说,有缺德才是真正的完善,才有永续发展的动力。

    当代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它意味着家庭生活首先给了孩子良好的教育。但也可能意味这一些问题。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长,越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认真,越是认真,则越是细腻。过分“细腻”,就有可能开始苛刻,不知不觉陷入“求完美”的泥沼。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尽管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能经常提醒自己不求完美,对孩子很宽容,但事后也会发现,我更容易在一些浅表的事情上对她做到宽容,而在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上,也会不小心走入求完美的误区。

    圆圆很像很多女孩子一样,自小就很爱美,几乎从她懂事起,对于自己买什么衣服,怎样穿就有主张。这当然是我有意培养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女孩子应该学会如何穿衣服,所以我从她两三岁起,就尽量把选择衣服的自主权交给她。那么小的孩子当然是乱选,她可能仅仅因为喜欢一颗纽扣或一个局部的小图案,就去选一件整体设计庸俗的裙子。在衣服搭配上,更没概念,经常是即兴乱穿。我会给她一些建议,但不强求,她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随她的便。圆圆长大后看小时候一些穿着艳俗或衣服乱搭的照片,会吃惊地责怪我,我当时穿成这样,你怎么好意思把我领出去呢!

    圆圆从上中学后,对衣服的选择已有了很好的判断。我们一起逛商场时,如果我发现她特别喜欢哪件衣服,而我恰好不喜欢这件,为了不影响她的选择,我会找借口走开,对她说:“你先在这里看,妈妈到那边看看有没有适合我的衣服。”这个时候这样做,不是出于接纳幼稚,而是出于自知之明,第一我不是那个掌握了绝对穿衣秘诀的人,第二衣服好不好看,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哪怕是最顶级的服装设计师,他们对同一款衣服的评价有时也大相径庭。我不需要事事让她都按我的道道来,尽管在自我感觉中,我的想法是最好的。

    圆圆现在很会穿衣服,很有品味。如果我在她小时候一次都不允许她买难看的衣服,如果我的审美标准总在战胜她幼稚的喜好,她可能到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感觉。

    但还就是在买衣服这件事上,我也会在另外的层面上犯错。而我知道这个错误,则是在圆圆上大学后。

    有一次,我们随便聊天,聊到她初中三年有诸多不快,学校老师有很多问题时,圆圆告诉我,其实我和她爸爸当时的错误,除了把她送进这个寄宿制学校外,总因为她想把衣服穿的更好些而批评她虚荣,也非常伤害她。她讲到当时的一些细节,说着说着,居然哭起来了。这让我大吃一惊。

    潜意识中,我也很庸俗地认为中学生不可以爱美,我一直认为中学生穿着舒适大气就行,没必要买超过需要的衣服,更不必在乎品牌。所以当她上初中后,表现出对穿着很在意,想多买几件衣服,甚至希望买一些品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时,我断然拒绝了。

    我一直对虚荣有所警戒,觉得虚荣最坑人。当时并没有细腻地体察孩子的感受,完全站在自我角度上判断她的要求,把“买名牌”和“爱慕虚荣”等同起来,无端地认为她这是虚荣的苗头,一点点也不能要,不但没给她买,还三番五次地批评她“虚荣”,给她讲一通大道理,让她无话可说。圆圆后来又给我提过几次这样的要求,我都上纲上线地这样解决了。

    我清楚的记得圆圆读初中时,突然变得话少多了。我开始只是以为她进入青春期,心理越来越成熟内敛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感觉孩子内心很闷,并且这种苦闷慢慢地表现在学习、性情等很多方面,比如成绩下降,爱发脾气等。当时我知道学校方面在一些事情上做的比较差劲,把圆圆的状态劝归咎与学校。我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一边和学校斗争,一边努力保护着孩子。我的保护当然是有效的,而且初中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她读高中时,遇到的老师大多非常好,所以圆圆的状态恢复的越来越好。我为圆圆后来的表现而倍感欣慰,却从没意识到在她灰暗的初中三年,自己也参与了对她的伤害。

    圆圆一直是个心地纯洁,性情平和的孩子,从不爱哭,整天笑。而这时,她都上大学了,居然会为初中时的一件“小事”留下眼泪。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不肯承认。慢慢地冷静下来,真诚反思,才开始意识到当年确实是错了。

    一个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本能的想要穿更好看的衣服,让自己更漂亮可爱,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而且她当时上的是一所收费较高的寄宿制学校,班里同学的家境都比较好,不少孩子都穿戴着名牌,和同学朝夕相处,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模仿之心?退一步说,即使孩子真有些虚荣,我又为什么不允许她有呢?哪怕我现在成年了,对虚荣多有警惕,其实也不能百分百切除虚荣。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求我的孩子做到呢?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懊悔,随着圆圆的成长,随着我的研究和反思的深入,越来越强烈。真难想象,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在学校备受一些老师的不公正对待后,又需要用多大的努力来消化我的强权。我为什么对孩子没有信任?为什么对人性那样没有信心?难道多买几件好衣服,孩子就虚荣了?而我当时对她犯下的错误似乎还不止这一样。她刚10岁,就被我们愚蠢地抛到这所寄宿制学校。学校挂着某优质公立中学分校的金字招牌,却在很多方面做的粗暴又势利,给了孩子很多伤害,我却给她原本灰暗的初中岁月雪上加霜……想到她当时的小模样,想到她小小的心中装满的委屈和痛苦,想到她持续好久的沉默和消极,我内心都隐隐作痛,恨不得时光倒流,好去修改曾经的过失。

    这样的时刻,最能安慰我的,居然也是这样的念头:我作为母亲也可以有缺点,不要企望去做“完美母亲”。这个念头,让我的懊悔减轻好多。我不想活在懊悔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当下。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圆圆已是20出头的大姑娘,性格开朗,气质出众,刚从么过一所著名的常春藤盟校硕士毕业,我和她爸爸去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上午参加完在中心广场举办的学校毕业典礼后,下午在一个小教堂参加她所在学院的毕业典礼。学院的毕业典礼其中一个环节,是给一些优秀毕业生颁发奖项。每个台上领奖的学生都会得到热烈的掌声,。也一定给他们在场的父母带来无限的欣慰。我一直期待着圆圆会上台领一个什么奖,但没有,她像大多数人一样,领过硕士学位证书后就一直在下面坐着。必须承认,我在那一瞬间有些遗憾,但在典礼结束,走出小教堂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圆圆能在这里读书,顺利毕业,已经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她出国后还学会了自己做饭,把自己的生活也安排得很好---这些已经该让我多么欣慰多么自豪了啊,在一个优秀学生汇聚的地方,为什么我还要在乎她在这里是不是得了什么奖呢?我为自己的贪得无厌而惭愧万分。事实上,也就是惭愧感出现时,我的幸福感才更加饱满。

    这种对“求完美”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警惕,最大化的消解了我和孩子相处时的负面情绪,我们的相处进入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时期。比如她偶尔耍小脾气,因贪玩误了正事等等,我以前会或多或少有不愉快或有所担忧,现在则完全用正面的情绪看待这些事情。并不是说这些缺点是好的,而是觉得,有缺点,这是多么真实,多么令人踏实的一种情况,如果她再连这些缺点都没有,那也许才是令人不安的。放下“求完美”心理,一切都显得更加完美。、

    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不仅在教育上,在一切人与人的相处中,包括和自己的相处,求完美都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凡求完美,必有伤害,接纳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行为。

    接纳配偶的不完美,彼此幸福又放松,接纳朋友的不完美,获得尊重和真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让自己自信而心理平衡…..我们都羡慕一些人的潇洒,不论遇到什么,都可以微笑面对,坦然地说一句: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一种潇洒,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必须有一种生长基础,那就是从童年时代起,他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了正面看待一切事情,他是有容量的,因而他的天地分外宽广,分外和谐。他的生命可能会有风浪和波折,却不会出现“渔夫老婆”的失控和溃败,而始终像一位女王一样具有主宰的力量,活的优雅,尊贵而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求完美是最不完美的做法(尹建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gd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