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前,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城邦,一群不事生产的人看着壮阔的大海和海边绵延的群山,难免思绪万千,赞叹造物之巧,进而思考世界从何而来。这些朴素的思考就是古希腊哲学的萌芽,其随时光不断发展,竟成就了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座高峰为标志的辉煌的古希腊哲学,其余绪在中世纪仍继续发展,出现了形式严密的经院哲学。这些哲学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旨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究竟为何物,抑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时期涌现的诸多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也是西方哲学史势必要铺陈的问题。
理查德·大卫·普莱希特是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哲学荣誉教授、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哲学与美学荣誉教授,他主张哲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与大众对话,并身体力行,参加录制哲学主题电视节目,被称为“摇滚歌星式”的哲学家。他撰写了一套面向大众的哲学书籍,《认识世界: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即是其中第一卷,讲述了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4世纪末这漫长的2000年间的欧洲哲学故事。其中涉及诸多哲学家以及他们庞杂的理论,普莱希特无意于面面俱到,而是删繁就简,集中讲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如何认识世界。这部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并不是着眼于问题史或概念史,其鲜明特点在于将哲学发展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下考察,认为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受此影响,哲学亦然。普莱希特由此展开了他的这部哲学思想发展史。
西方哲学的黎明
传统上,古希腊人通过神话来理解世界,人们将地震、火山、日食等等都归于神迹。但逐渐的,随着古希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护城市、建造海船,诞生了一批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他们中的一些人拒绝迷信,试图认识真正的自然法则,由此开始了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如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在此之列,他将水视为一切生命之源。之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人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他们都提倡理性思考,但他们并没有摆脱神学影响,只是将诸神从感性世界请到了超自然领域。这些人被称为自然哲学家,其中较晚的恩培多克勒将世界划分为四种元素——水、火、气、土,这一四元素说在当时堪称最为先进,此后支配了欧洲长达2000年之久。
雅典城邦在公元前5-6世纪崛起并繁荣,进入了黄金时代,并成为各种思想的熔炉。智者派不再沉溺于形而上的思辨,而是教授完全实用的演说或其它技能,完成了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的转变,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富有并成功,他信奉价值相对主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与当时古代传统的消逝和逐利的工商经济兴起的背景无疑有关。而对既有秩序的否定,暗含着对权利平等的诉求。但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保守思想抬头,思想保守的人们——主要是贵族对智者们展开了反击,对传统价值和神的质疑遭到了攻击,普罗泰戈拉也遭到了亵渎神灵的指控,并被逐出雅典。
雅典学园的辉煌
苏格拉底被视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但苏格拉底并未留下著作,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讲述他的思想,抑或借他之口,讲述自己的思想。
柏拉图壮年之际,雅典已辉煌不再,他渴望凭新的知识保持旧有事物,重树德性,并借此彻底修缮城邦。他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并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惟有理念的存在,才使人能洞察事物的本质。他还写作了《理想国》,构思了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组织形式,反映了他对雅典现实的思考。
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成为另一位哲学巨擘,他撰写了大量著作,构建了目的论的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合乎目的的,因此人类应该过一种道德的生活。作为对城邦民主政治生活的思考,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在这里可以发展道德-政治的和更为完满的理论性生活。
两位巨人死后,雅典被马其顿征服,之后又被古罗马征服。一定程度上,雅典人眼中的世界坍塌了,希腊哲学和社会经历了一个幻灭过程。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激进怀疑论等学派先后出现。他们吸纳了此前雅典哲学的要素,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伊壁鸠鲁将所有生活关系视为私人的,不再积极介入城邦政治生活。斯多亚派则接受了城邦的解体,树立了一种以世界公民为目标的世界公民主义,并相信人作为理性生物,能以可靠的方式认识世界。
经院哲学的滥觞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成为国教后,获得了迅速传播,但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有待解决。为巩固基督教学说,基督教哲学家们付出了艰巨努力。神父们并非凭空虚造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是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为基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神父们,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由此滥觞。多少受到西罗马帝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教哲学,并提出了自己的宿命论式的恩典学说,坚持个体不会因有德性的生活而获得救赎的资格。他的学说还强调教会在最终得救中的中介地位,这无疑是为了提高教会地位。此后1千年中,他的学说都是教会的重要统治工具。
在这信仰时代,哲学逐渐沦为了神学的婢女,一切服务于论证神的存在和荣耀。西方流行的是教会的意识形态著作,而非哲学作品。但在这时代洪流之下,哲学思想的暗流依然在涌动。爱留根纳就是一个披着基督教外衣的新柏拉图主义者,他论证自由意志的方式完全是哲学式的,而非神学式的。尽管这后来被教皇否定,但他的思想仍然是中世纪黑暗中的一抹亮色。
理性精神的复兴
11—14世纪初,是经院哲学的全盛期,其奉基督教教义为无上权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释。如安瑟尔谟就用辩证法揭示真理,并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明确主张哲学服务于神学,哲学以理性解释上帝,不能与宗教信仰相矛盾,他的《神学大全》吸收了许多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在经院哲学之中,尽管最终受信仰的制约,但理性精神仍取得了一席之地,其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一定程度上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分歧的延续。
随着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阿拉伯哲学家的介绍也在西欧得到广泛传播。这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如阿伯拉尔就接触了大量古典哲学作品,他因此否定教会应当是真理的完全占有者,提出“如果无所理解,那就无所信仰”。培根、司各脱、奥卡姆的威廉等人也提出 了各自颇具“异端”色彩的学说。
在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金钱的冷酷理性成为教皇权力的强大对手。15世纪,人文主义开始兴起,旧的世界秩序瓦解,中世纪的世界观破碎了。理性精神终于刺穿了暗幕,敲响了中世纪的丧钟。
在近500页的篇幅中要讲述2000年的西方哲学史,使得本书充满了诸多人名和各家学说,其中“理念”“原型”“存在”等概念也有一定理解难度。不过作者结合历史背景的写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学说的诞生,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哲学学说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有其经济和政治基础,是哲学家对其所处世界的认识和思考。
这是一部精彩的哲学故事,历代先贤思索的诸多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是否有正义等等,至今仍是我们关切的“大问题”。阅读《认识世界》,进入古代到中世纪的思想脉络,可以感受到思想的冲浪。而作者的立场,在我看来不言而喻,哲学并非精确的科学,而更多是思想的技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