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我在批改家庭作业,家庭作业是默写课堂学过的单词和词组。当我打开小琴的本子,密集整齐的作业下忽然缀着一行醒目的红色小字,上面写着“老师,我为什么没有‘good’”,后面还有三个大大的感叹号,上面还有擦拭后重写的痕迹,明显是犹豫了几次写了又擦过最后又写上去的,隔着纸我都能想象出来小琴失落又不甘心的样子。我一愣,半晌才反应过来她指的是上一次的作业我为什么没给她评价“good”,我翻过上一次的作业,干净整洁没有半分错误,够得上“good”的标准。一来我有点诧异,小琴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小大人”的形象,她礼貌细致,很会关心同学,很多时候我都以跟成年人交流的方式跟她沟通,比如站在廊下一起随意聊聊学习和生活,直到这次她“义正词严”地向我提出抗议为什么没有“good”,我才意识到原来她们仍然是孩子,是在意老师对他们评价的孩子;二来我有点惭愧,因为我在给学生的作业写“good”的时候其实是比较随意的,并没有一套具体的评价标准,有的时候因为马上有下一节课急匆匆地改完可能全班一个“good”的积极评价都没有,小琴这次的事件就是如此。是我低估了学生们的求胜欲和上进心,轻视了一个小小的积极评价对学生的鼓舞和激励。我有一些惭愧,再三斟酌,我在她的本子写下了“ok”并且补上了上次的“good”。第二天我在班上宣布了作业评“good”的标准:默写全对、没有涂改痕迹且字迹工整的为A加上“good”。
其实初中的学生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成熟”,虽然很多时候嘴上不爱承认,但是私底下也会去数一数同桌本子上的“good”暗地较量一番。作为老师的我不仅要去呵护、鼓励和公开这种较量,更要用好我手中“评价”的这把尺子勤快地细化这种较量。评价要细要勤,这就是我从小琴的这件事中给自己总结的教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