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能地觉得,好吃是一种感官上的判断。
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甜食,就是因为人在吃甜食的时候,会感到快乐。
除了感官享受,好吃,还是我们身体发出的需要信号。
说一个东西尝起来好吃,往往是我们先认为它好吃,也就是首先在观念里觉得它好吃。
刘琪老师在《人类学20讲》中,以糖为例,对此做了阐释:
英国人在1900年,糖的年人均消费量都差不多80斤。但是再早两百多年,只有不到2斤。两百年间涨了40多倍。
这里的糖主要是外来的蔗糖,而不是本土原来就有的蜂蜜和甜菜提炼的糖。
同样是天然被人类喜爱的甜味剂,为什么最终是蔗糖在英国国内胜出,而不是其它品种的糖?这就是人们的口味被观念影响的结果。
蔗糖这东西,最早只有权贵买得起,而且起初还是当香料用。用甘蔗炼糖最早是印度人的技术,提炼蔗糖的原材料甘蔗,最早也不是欧洲的植物,更适合生长在南美洲。
根据确定的文献记载,蔗糖最早是在12世纪进入英国的。刚进入英国的时候,它被当成了一种奢侈品,主要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那时候,国王让宫廷的师傅把糖做成精致的糖雕,放在上菜之前展示把玩。又因为它太奢侈昂贵,连国王也舍不得浪费,就会在展示后吃掉这些糖雕。
这个时候,蔗糖主要在英国上层社会流通,下层社会的人们,比如工人和农民,都还没见过蔗糖,更不要觉得说蔗糖好吃了。
甜味是个好东西,尝过的人都知道。但是这个东西再好,它也是稀缺的。再有头脑的商人,就是想卖,也没得卖。
那蔗糖是怎么普及的呢?转机发生在大航海时代。
当时一帮殖民国家到美洲抢地盘,抢地盘主要是为了发财。比如卖掉当地人到各个地方当奴隶,挖当地矿产运回国内当资源。最后一看当地还有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这东西可不好直接交易,那用来炼成蔗糖以后,既适合保存,又方便运输,拿来销售是最好不过了。
尤其当时英国本土本来就缺蔗糖,有了原产地,正好卖给国内。可怎么让国内接受呢?
光是价格降下来还不够,蔗糖的好处也要被更多人知道。
首先一点,上层人喜欢的东西,通常也会被下层人认为是好的。糖在一开始被贵族当奢侈品,这本身就是在给它背书。
再就是,商人在社会上大肆宣传糖的好处,比如把蔗糖当作药品用,说它能治胃病,甚至还能提高生殖能力等等。
最后,有钱人还用糖研发了各种新式吃法,比如你熟悉的下午茶就是那时候出现的,这在当时成为了流行的风气,也被老百姓效仿。
糖的好处就这么被传开了。
一方面是蔗糖的供给大量增加,一方面是蔗糖的好处四处传开,再加上甜味本身就是人所喜欢的,逐渐地大家都爱上了蔗糖。而原本早在国内就有的蜂蜜和甜菜研发的糖,也更多地被蔗糖取代。
我们会习惯食物,食物也会重新定义我们。我们甚至会通过食物表达自己的身份。
例如,上海人爱在饭菜里放糖,四川人爱吃辣,这又反过来成为了上海人、四川人的身份标记。我们去不同的地方旅游,当地人也会非常自豪地向我们推荐当地的特色美食。
尤其是,人们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很热烈地讨论:豆腐脑儿是要放糖,还是要放盐;月饼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也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选择食物,食物也选择塑造了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