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

作者: 左羽_一杯茶 | 来源:发表于2021-02-03 09:52 被阅读0次

“我们都是好人,为什么会这样?”

前段时间浏览新闻,“无差别杀人”映入眼帘,辽宁开原60岁精神病患者导致7死6伤,因儿子离世、妻子离异导致精神失常。

我看新闻有个小癖好。通常用信息聚合工具看社会新闻,获取多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搜查当事人的背景,我认为这样能获得相对的真相。完后我再打开微博看评论,看网友们因为观点激烈的互怼,甚是有趣。

这些场景让我想起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作品读大二时就曾看过,当时懵懂,因此又看了一遍。

几次我在乘地铁时看这部剧,泪水在眼中打转。不是因为感动或凄惨,平时观看的作品大都有个反派让观众发泄情绪,但是它没有这样做,这也是它真实的地方;当看到某一方痛苦时,会怨恨导致令其痛苦的一方,但视角转切至令其痛苦的一方,此方也充满了无奈并令人同情。观众找不到情绪发泄的对象,发泄至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


看剧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里的“恶”到底指的是什么,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影评,没有我认可的回答。直到一次看片头的时候,看到了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The World”的翻译是“人世间”,剧名直译过来为“我们之间的距离”,但出品方提供的中文名称为“我们与恶的距离”,我似乎明白了这个“恶”到底是什么。

何为正义

结合这部作品,聊聊我对这个“恶”的理解:

其中,“距离”与“恶”相互因果。

  1. 对事件面貌的不清晰、背景的不了解,这是距离;
  2. 因为不了解,便下意识不分青红皂白的用道德观评判直观的信息,这是恶;
  3. 一旦对人或事件有了评判结果,不论这个评判是自己亦或他人所为,接下来都很容易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更难得耐心探寻事件真相,这是距离。

这里的“恶”,指的是大众的偏见与媒体的迎合;这里的“距离”,指的是我们与真相的距离。

没有谁会在意真相,人们只会相信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个真相。

说到这里我想到《狩猎》,这部电影看似讲述了一场误会,但是结局极具讽刺意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被大家误会强奸了幼女,在警察核实期间,小镇的所有人都对他恶言相向,处处被人排挤,在他濒临崩溃的时候,核实结果证明他是清白的,于是大家为他举办了一场“澄清会”。事后虽然大家都明白了他是清白的,但是大家都曾经因为误会对他恶言相向并排挤,相处极不自然。电影的结尾镜头是这样的——风波看似过去了,主人公在森林打猎,一个背逆着阳光站立的人举着一把猎枪向主人公旁边射击...

这个镜头的意思是:大众曾经因为误会对他施暴,但是事后核实证明他是清白的,也证明了大众之前的行为是“恶”的。大众再次看到他,大众心理便想起自己曾经对他的“恶”,可是大众不希望自己是“恶”的,于是便开枪驱赶他离开视野之内。

众生皆有病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剧中,杀人犯确实进行了无差别杀人事件,他对被害者家属造成的伤痛也是无法用任何东西弥补的,这一点无可否认他犯下了无法挽回的罪过,把自己家庭和被害者的家庭搞得支离破碎。不能像圣母婊一样让人没有痛恨,但是依然要寻求原因,对一件已发生了的恶性事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善后与预防;在剧中,律师一直寻找该杀人犯的杀人动机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一件已发生了的事情最优的态度,而不是不知根知底的对当事人施暴。该杀人犯是一名“自恋型”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件“大事”,但是现实总让他不尽人意,父母对其的要求也是“应该这样活着”,终于他爆发了,选择将无差别杀人作为一件“大事”,引发大众的关注。

人性

这让我想起来自己上小学、初中时候,经常被人说自私,尤其在小学阶段,当时老师还因此教训我做人不要自私。其实我现在回忆当时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自己的东西不愿意跟别人分享,有利益的东西我总是喜欢争抢而忽略别人的感受。但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我小时候我家庭条件很不好,很穷。我记得当时我一周也不过一两次,会得到两毛的零花钱,我买一张辣片都是一丝一丝的撕下来吃,买雪糕都是嗦着不咬,经常被同学嘲笑。因此在别人眼中无所谓的事情在我这里是来之不易的,像宝贝一样,他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愿意跟人分享我拥有的东西,也不能理解遇到一些东西时候我喜欢争抢,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不知道顾及别人的感受。我后来因为被老师教训,我决定改正,我把我拥有的东西与人分享,结果换来的是嘲笑,嘲笑我拥有的东西很垃圾;我见到喜欢想要的东西也会克制不去争抢,结果到最后我什么也没得到却没人感谢我,他们得到后也不愿意与我分享,只是因为我以前是自私的。

从来没人想到我这些所作所为是因为穷,我是可怜的。我后来想要改正却没人领情,甚至换来的是嘲笑;于是我觉得我不如继续自私下去。直到后来上初中换个环境,家庭条件慢慢变好一些,很多东西我觉得不是那么珍贵了,便很少有人说我自私了,偶尔会有人说我抠门。一直到我上大学,家庭条件终于吃喝不愁了,我才慢慢走出这些阴影,再也没有人说我自私。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了,不过我后来有了自己的认知,我便知道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有原因的,可能这个原因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因为身不在其中。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但是可怜之人不一定有可恨之处。这是从小误导我们的谚语,如果一个人被大众恨,那么他必然做了损人的事情——他如果是有认知的,但是他依然这么做了,那么背后一定是有着自己的苦衷的;他如果没有这种认知,那么他一定是有着与我们差别很大的经历,我们需要理解其原因。要想避免再有类似损人事情的发生,就是纠其原因,也许他们是出于无奈,需要大众的理解与帮助,这是最好的善后,也是最好的预防。如果一味的对其指责与施暴,恶意只会助长恶意,换来的可能是更极端的反馈。

旁观者的答案

换个角度思考,杀人犯也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他选择的爆发方式对无辜的人造成了伤害,他犯下的过错毋庸置疑,根据我国刑法是该被判死刑的。但是这样的事情也并非一个死刑就解决了的,除了对被害者家属的抚慰(事实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抹平伤害),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杀人犯,只有理解才能更好的预防。但是众人的“恶”无法使人冷静,即使有人提出了理解杀人犯的想法,也会被大众视为冷血或圣母,并对提出该想法的人施予“恶”——不要祈求被害者家属理解此事,若让被害者家属理解杀人犯才是真正的圣母,但是作为旁观者和大众,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我们是可以做这些事情的。

被害者家属

关于大众舆论对杀人犯家属的职责与偏见。似乎杀人犯家属遭遇社会舆论的压力本就是杀人的成本之一,但杀人犯家属不是杀人犯,杀人犯家属并没有做错什么。杀人犯家属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家庭成员,而且这个家庭成员也造成了其他家庭的不完整,内心同样是悲伤和无奈的,杀人犯家属应该和被害者家属同样值得同情并被抚慰。

杀人犯家属

可现实往往是,大众视杀人犯家属为杀人犯,并将对杀人犯的情绪向其家属发泄,使得杀人犯家属的余生都在阴影之中。更有甚者,媒体为了获得观众焦点爆料杀人犯家属的行为踪迹,制造话题、引发舆论,这是一种对杀人者家属的施暴,不断打扰本就难熬的生活。但是人们总是对杀人犯的家属存在偏见,认为杀人犯家属也是恶人,而大众对“恶人”施暴时是毫无怜悯之心的,甚至可以说是残忍的,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会认为站在了“恶”的对立面。

众人的施暴

以上的观点不是在否定人善的一面,只是揭露没有见视的、盲目的善良或期许,这样的善与罪恶无差。

只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愿意接纳罪恶,并与之平座而谈,才能减少下一个罪恶发生的几率。

本文首发于我的博客左羽(一杯茶)

相关文章

  • 我们与“恶”的距离——拆读《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读了一本哲学思考书《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本书的作者拉斯.史文德森是一位哲学系教授,也是一位国际非虚构类畅销书作...

  • 我们与恶的距离

    都说是多事之秋,可如今才刚入夏,这“人世间”却犹如下了一场磅礴大雨,令人寒凉入体,不颤而栗。 昨天有个微博热搜稳居...

  • 我们与恶的距离

    零。

  •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想用打字的,就用手写的了。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在看这部剧,感触挺深的,正好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也让我越来越模糊对于好人、坏人的定义。 就像剧里的王律师说的...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文/信真 前段时间,有一部蛮火的台剧,叫《我们与恶的距离》。很久之前室友就强推我去看,但一直没看。昨天一口气把它看...

  • 我们与恶的距离

    一部十集的台剧,9分+的评价,道出了普通人面对恶的状态。 这部剧,从几个为害社会的故事讲起,悲剧发生后,对加害家庭...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得未曾有 满心温柔

  • 我们与恶的距离

    电视里面林晓明杀人案件看着是偶然,实则是必然。小时候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心理的缺陷,从小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没有大人的...

  • 我们与恶的距离

    前不久长沙的一个小男孩被无辜杀害,虽然我看了一些新闻,但是毕竟我不在现场,并不了解真正的情况。 今天看到《三联生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恶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jpt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