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的天空历史.地理.人文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孕育艺术的文化背景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孕育艺术的文化背景

作者: 0a17c157cd39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13:24 被阅读2次

    石器时代的美术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美术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使用的结合,美术作品多数出现在生活用品或劳动工具上。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绘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而中国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其次是地画、壁画和岩画。那么,在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以及各个阶段遗址反应出来的文化特征。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劳动工具为打制石器,如果说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那么,以使用磨制石器、发明陶器和出现农业与畜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就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分为早期文化、中期文化、晚期文化、末期文化四个部分:

    新石器时代早起文化(约公元前10000~前7000年)

    这一时期的遗存发现不多(重点遗址分布见下图),以土粗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等辗轧加工粮食的工具,家畜骨骼,和最早的水稻谷壳为主。这一时期未见绘画艺术的迹象,属于旧石器晚期过渡阶段,可见人类开始饲养家畜、种植谷物及加工食物,已经过上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数量少,质地粗糙,陶片一般为红褐色,颜色不均,夹粗细不等的砂粒,火候甚低,质松易碎。陶片外面多饰绳纹,器种简单,主要是圜底罐。

    江西万年仙人洞下层文化遗址出土夹粗砂红陶,有的在口沿外壁戳刺一行或两行圆窝纹。不少陶片例外都饰绳纹,有的在绳纹或圆窝纹之上涂硃,或在绳纹之上刻划大小方格纹。还有少量器表音游斜方格纹。陶器器形只有直口和口徽外侈的圆底罐形器。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陶质粗糙,陶片为不均匀的红褐色,夹粗细不等的砂粒。火候甚低,质松易碎,陶片外多饰绳纹,主要器形是圜体钵。

    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约公元前7000~前5000年)

    这一时期农业已发展成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栗类作物,人口显著增加,出现较大型的定居村落。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是彩陶的出现,此外陶塑、石雕、玉器也开始出现,在内蒙古林西白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还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女神像,这一时期艺术品开始萌芽。本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及下游、长江中游、辽河流域、燕山南麓地区,具体分布见下图: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制陶技术进一步发展,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公益美术表现力都有显著提高,已经能加工很好的细泥陶,能生产质地细腻、表面光洁的浅红色陶器,为彩陶制作奠定了基础。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文化以仰韶文化为代表,而彩陶艺术更是仰韶文化的卓越成就。仰韶文化的彩陶,是在祭祀、盟誓、朝聘、宴饮等礼仪活动中的礼器,陶器造型美观实用。特别是彩陶的造型,线条流畅、匀称,再画上丰富多彩的图案,显得十分优美。器种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zèng)、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器种以小口尖底瓶最具特色。仰韶文化还有陶刀、陶纺轮等生产工具,以及陶环等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到本期后段,手工业内部也有了新的分工。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独立的部门。私有制已经出现,作为记事的刻画符号得到广泛采用。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比较牢固;本期后段,出现氏族权贵,红山文化出现坛、庙、冢(zhǒng)等礼制性建筑,屈家岭文化出现城堡,社会出于剧烈的动荡变革之中。本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及下游两端、长江中下游、辽西及燕山北麓地区、珠江三角洲及黑龙江,具体分布见下图:

    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000年)

    这个时代也被称为龙山时代或铜石并用时代,是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渡时代。本期,具有方位功能的城堡大量涌现;大型墓与小墓的随葬品多寡悬殊,贫富分化显著;作为记事与交际工具的文字已经产生。本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及下游、长江中下游、内蒙古中南部、岭南地区、西藏地区,具体分布见下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和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均极相似,共同流行直线纹、人字纹及网格纹,这是史前时期台湾海峡两岸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例证。

    这一时期的陶器主要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以砂质、泥质的灰黑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细泥磨光黑陶,广泛运用轮制技术。陶器绝大部分素面无纹,朴素雅致,有的也饰弦纹、镂空及划纹,彩陶绝迹。典型器物有深腹平底罐、深腹罐形鼎、粗颈小贷足鬲(lì)、浅盘豆、蛋壳高柄杯和通体瘦长的小壶。

    在中国的版图内,由南而北,大致分为狭义的华南地区(南岭至武夷山脉一线的以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和山川的走向,南北方、沿海和内陆的气温、雨量、植被和动植物的分布等生态因素都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特征,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

    前文我们了解了新石器时代四个不同时期的遗址分布,下面我们根据中国版图的划分,来了解下四大地区遗址文化的特征:

    新石器时代-华南地区遗址文化特征

    华南地区多石灰岩地穴,新石器早、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石灰岩洞穴内。这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除早期已有的洞穴遗址和贝丘遗址以外,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台地遗址。这一时期的台地遗址大部分位于河口和海岸的底台上,背临底衫茂林,附近有水源,对采集、渔猎和农耕都比较有利。华南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温高,余量充沛,植物终年生长,可供采集的软体动物(螺、蚌、贝类)资源丰富,这种生态环境有利于采集经济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采集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经济相对滞后。

    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常见遗址类型有贝丘、台地、沙拓、山岗(或称山坡)等多种类型。洞穴遗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量很少。遗址类型的这种变化是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禾本科(水稻)农作物为主的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离开洞穴,到山岗、台地、沙丘等地方居住,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遗址文化特征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于临近水源的山麓地带的石灰岩洞穴内,迄今尚未发现非洞穴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遗址的分布大体有三种:

    1)分布于大型山脉与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岗地或低丘上

    2)分布于河流沿岸的一、二级阶地上火低山岗上

    3)分布于河流或湖泊沿岸的台地上

    长江流域的气候适宜稻作农业的发展,属于稻作农业文化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分布领域都扩展到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遗址一般都位于临近水源的台地或低丘上。长江下游的滨海地区,陆地成形较晚的地域均无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遗址文化特质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含原始陶器,而无磨制石器,另一种类型为有少量的原始陶片和发达的"细石器"。黄河流域属南温带,适宜旱作的栗米作物栽培,属于栗作农业文化区。

    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北段的交汇地区,一部分地理位置偏北的遗址则分布在河流的二级阶地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前端的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一部分在秦岭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区或秦岭山地中的一些河流沿岸的台上,一部分分布在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区。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遗址分布于泰沂(yí)山脉北侧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或泰沂山脉南侧及西侧的胡东山前平原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

    新石器时代-北方沙漠草原地区

    我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和亚湿润地区,雨量少,低温低,对农业的发展不利。草原地区食草动物资源丰富,为狩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生态环境使人们将住所选择在有水源的河流两岸,这些有水源的草原地区。

    北方沙漠草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导致狩猎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经济生活在物质文化遗存方面的反映是,磨制时期不发达,压制发(一种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很发达。细石器的类型多为用于狩猎的箭镞(zú)和与狩猎生活有关的各种小型的尖状器、切割器和镶嵌石叶的骨梗刀。沙漠草原地区由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导致了制陶业的落后。陶器数量少,器形简单,大多为饰蓖(bì)纹的夹砂陶筒形罐,泥质陶的盛储器数量较少。


    图片均为作者自己整理并制作的,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更清晰明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孕育艺术的文化背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mf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