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游戏从来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一种背景基调,一种说话语气,一种思维方式。
一早叫娃起床,从“暖熊熊”的游戏开始:哎呀好冷呀,要是哪里有个暖宝宝能帮我暖暖手就好了!咦?这里热乎乎的呢,是个暖宝宝吗?怎么还会动?怎么毛茸茸的?好舒服呀!原来是个暖熊熊!快让我暖暖手吧~这时通常小熊已经咯咯笑着完全清醒过来,笑起来当然也就顾不上起床气啥的。我会再笨一点傻一点,在被子口左探右摸找不到他的方位,只能偶尔让凉凉的手指触碰到他的手和脸。他就会飞速的穿好衣服,让我“无从下手”。我暖心的娃,有时还会走过来说,妈妈,暖熊熊给你用手暖一暖吧~
送娃上学路上,用“不准抢我词儿”的游戏来背小古文:我会故意做出夸张的自信语气说“我都会背!现在是我的背诵时间,你不可以抢词儿,听见没有?”当然在背的过程中,我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卡壳,抓耳挠腮的想不起来,这时娃当然会故意抢词儿(毕竟我的提示如此明显)本来就会的当然不会放过,就算原本想不起来的也会拼命调动脑细胞。如果他真的接不上来,我就会继续装下去,用“声母提示法”给出更多信号;当然就算真的没接住也不要紧,我会“终于想起来了”,然后拍着胸脯庆幸“还好没被你抢了先”。我们家的小古文都是这么背下来的。
校门口分别的时候,我们有固定的仪式感:在娃脑门儿上亲三下。我经常在亲完三下以后要求“再来三下”、“再来三下”,熊一边着急进校门(因为我们大多时候都是踩点儿出门)一边不忍拒绝妈妈的亲昵,嘴里嚷着“你快点儿”“有完没完啦?”这时候我自然是得意的笑,对比着他的“气急败坏”,那场面……被周围送娃的家长看在眼里,大多笑笑的。而我总觉得那笑容里有一些羡慕的成分,哈哈!
放学接娃的时候,看着娃朝我走来,我会一本正经的问他:同学你好,请问你有没有看到一只漂亮的小熊啊?熊忍者笑:妈妈,我就是那只熊!我认真的从头到尾看一遍,撇撇嘴:不对不对,这只虽然也很好看,但是比我那只熊还是差一点的。这时候他总是一副对我见怪不怪又哭笑不得的表情,拉着我的手摸摸头发,蹭蹭鼻子,再软软的叫两声“妈妈”。我也就坡下驴但依然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这只勉强也行,先带回家再说。好在我家离学校不远,来回几轮车轱辘话下来也就到了。
我家住六楼,爬楼是件挺费劲的事儿,但对我和熊来说却饶有乐趣:熊很喜欢走楼梯的时候“强制和妈妈保持左右一致”,每次都会等我先迈腿然后再自己跟着上。我会故意打破他的“预谋”,有时突然一步迈两级、有时临时换脚,让他来不及调整。熊一边被迫手忙脚乱的跟着改,一边还得防备我的下一次“临时变道”,因为很清楚我故意“捣乱”,那种“强迫症”就愈发强烈起来。停在家门口时,我俩往往都已经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以上这些只是“游戏力”在我们家的一个“小窗口”,在日常生活中,这样随机应变临时起意的小游戏还有很多,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也不需要提前设计。难得的是,虽然从小到大已经对我的各种套路驾轻就熟,但熊每每依然愿意配合的沉浸其中——虽然他已经是个十岁的小伙子了。
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小熊生性幼稚还没长大,而是……即便已经很清楚这些看似有点“弱智”的小游戏里,是我们一直以来累积下来的爱和默契——这些,无论对他还是对我,都是那么珍贵,珍贵到……每一次的随机出现,都值得好好珍惜。
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幸福的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