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闭症1000问年度盘点:家长们最关心的10个问题

自闭症1000问年度盘点:家长们最关心的10个问题

作者: 星儿守望者 | 来源:发表于2022-01-24 17:50 被阅读0次

2021年

星儿守望者一共发出了

220个关于自闭症的小问题

努力用简洁清晰的话语

帮助家长朋友们更加了解自闭症

那么

大家最爱看、最关心的

是哪些问题呢?

* 以下Top问题为综合星儿守望者公众号数据计算得出

TOP 10

# 重复刻板行为 #

自闭症孩子的重复刻板行为分为哪几种类型?

邹小兵教授将重复刻板行为分成3类:

1.身体动作上的刻板

例如转圈、晃手、斜着眼睛看人、跳跃、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等。

2.施加在物体上的刻板

例如转车轮、排积木、走相同的路线、重复自言自语、开关门、按开关等。

3.思想理念的刻板

例如总是想着相同的事情、对科学事实有不同寻常的兴趣(天文地理等领域)等。

TOP 9

# 稳态环境 #

什么是自闭症中的稳态理论?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团队提出这样一种观点: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具有遗传易感性(多基因、数量性状遗传)个体在环境因素(教养、孕期、药物、营养等)影响下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当父母亲都有一些自闭症基因的变异时,孩子则可能拥有较多的自闭症基因变异,具有遗传易感性(容易得自闭症)。

如果孩子具有遗传基因,但环境对他很包容,父母亲恰当地给予科学帮助,这个孩子获得了良好的稳态平衡,他有自闭症的遗传特征,但不是自闭症,或者程度很轻;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得到环境的包容和科学的干预支持,他可能就会出现稳态失衡,自闭症特征越来越明显。

邹小兵教授说:这个理论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研究的证实,但我个人认为它比较好地解释了没有单基因突变的大部分自闭症孩子可能的病因。

TOP 8

# 识别表情 #

自闭症孩子识别面部表情有哪些特点?

①自闭症儿童的感知功能障碍导致对刺激的高度选择性,关注环境中物体或事件的部分特征,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特征。

②自闭症儿童大脑右侧的部分发展异常,而大脑右侧负责调整与生俱来的初级情绪,控制脸的上半部分以及对他人上半部分脸的面部表情的认知。

③快速—动觉整合缺陷是自闭症儿童神经心理缺陷和社会活动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一缺陷,自闭症儿童会将眨眼和眼球的活动这一快速物体活动视为反常刺激而避免面对面的目光接触,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嘴部以弥补不能精确有效观察眼球活动的不足。

④杏仁核异常是导致自闭症儿童社交困难的重要原因。杏仁核在识别刺激的情感意义及社会行为和奖赏的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刺激导向、眼睛凝视方向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核磁共振(MRI)测量,斯伯格斯(Sparks)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小脑、杏仁核和海马的区域尤其是杏仁核区的面积大于正常儿童和发展迟滞儿童。

TOP 7

# 语言发展 #

我的孩子已经会说比较多的词汇了,接下来可以怎么训练?

①增加词汇量、扩大词类范围,从常用的词汇拓展到不常用的词汇,从名词拓展到形容词等。

②完善和发展句子的结构,学会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件事情。

③发展复述的能力,如“叫爸爸来吃饭”,或者描述一件事情。

④发展描述能力,比如根据一幅图片,从简单到详细地描述内容。

⑤发展对话能力,能够及时回应别人的表达,能够用语言让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能够简单提问等。

⑥发展叙事能力,在描述事情时包含人物、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等元素。

⑦发展交谈的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交谈技巧,回答更为复杂的问题。

TOP 6

# 互动交流 #

我做鬼脸、唱儿歌的时候,孩子会很专注很开心地看着我,这样好吗?

不够好。

我们取悦孩子,让他感到开心,是一件好事,但是要避免孩子仅仅停留在“被动观察”阶段。

理想的状态下,我们和孩子应该有一来一往的“互动式”沟通。我们先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利用适当的等待、停顿、出错等,来激发孩子的沟通意愿,给孩子提供沟通的机会。我们在和孩子游戏玩耍时,尽可能避免“自己做得太多,孩子做得太少”,要保持沟通的平衡。当然,这个沟通可以是眼神、声音、肢体动作或者语言。

TOP 5

# 教育三原则 #

自闭症孩子干预进步很大后还必须遵循教育三原则吗?

是的。

教育三原则:

①理解、宽容、接纳、尊重、赏识孩子;

②发现、培养和转化孩子的特殊兴趣和特别能力;

③快乐、巧妙、适度地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改善情绪障碍,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矫正不当行为。

三原则背后是一个一个细节问题,理解孩子,宽容孩子,孩子的环境变友善了,发现、培养孩子,孩子的能力提升了,快乐、巧妙的提升社交能力,孩子愿意与人沟通了,优秀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尤其是轻度自闭症孩子家长在孩子有很大改善甚至摘帽后,家长也务必遵守教育三原则!

TOP 4

# 智力 #

自闭症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大吗?

传统观念认为,自闭症儿童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缺陷。而流行病学调查(Charman etal.,2011)发现,大概55%的自闭症儿童存在智力缺陷(IQ<70),但智商特别低(IQ<50)的情况并不常见,另外有28%的患儿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85<IQ<115),有3%的患儿智商高于正常标准(IQ>115)。

可见,自闭症和智力发育迟滞的关联并没有传统观念认为的那么强。相反,自闭症儿童在某些认知领域(机械记忆、数学计算、音乐记忆等)会表现出明显的“学者型能力”。

TOP 3

# 模仿能力 #

自闭症儿童是不是普遍不具备模仿能力?

不是。

关于自闭症的模仿问题有不同的理论,但没有确切定论。

脑影像研究显示,虽然自闭症儿童的镜像神经元(模仿能力相关)虽然不如普通儿童活跃,但这些神经元没有完全“坏掉”。也就是说,通过合适的训练,这个系统能重新被激活并产生功能。

因此,对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能力进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自闭症儿童不去主动模仿别人的手势、表情和动作,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愿意去模仿,而不是他们不具备模仿能力。所以,我们只要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模仿你的动机,就能“唤醒”孩子的模仿能力。

TOP 2

# 第二胎 #

第一胎是自闭症,再生二胎还会是自闭症吗?

有可能。

根据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如果第一个孩子是自闭症的话,再生第二个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概率为18.7%,虽然不是100%,但相较于普通情况来说已经是非常高的。如果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均是自闭症,再生三胎是自闭症的概率则是33.2%。如果两个孩子是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另一个被诊断自闭症的概率高达80%~90%。

TOP 1

# 早发现早干预 #

孩子年龄大了才被发现是自闭症是不是太晚了?

不一定。

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自闭症是有益的,经过科学的干预,低年龄的自闭症孩子的程度大部分会转向轻度或者会慢慢表现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因为2-6岁,是孩子神经发育的高速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干预引导,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改善状况。

但是也存在部分孩子在低龄时症状很轻,早期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无法诊断,直至大龄(6岁、8岁甚至青年、成年)后才确诊,这类孩子通过科学干预后也可以有明显的进步和美好的未来。

不过对于典型的自闭症,还是要本着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时间越晚,干预的难度会越大。


一年结束

一年开始

在新的一年里

除了自闭症1000问坚持更新

我们还新增了

育儿笔记、原创图画故事等栏目

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们继续并肩前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闭症1000问年度盘点:家长们最关心的10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nb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