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之前在知乎上付费参加了李笑来老师的知乎Live,到今天才重拾起来,把1个多小时的Live内容读完。也重新思考了“学习”这件事。
面对未知的世界(概念),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无畏的境界)。所以容易冲动,容易犯错。经历过若干次碰壁之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知道了自己不知道,从而有了冲动要去做出改变(闻鸡起舞的境界)。在经过相当长的学习(甚至是终身持续学习),对知识的掌握逐渐深入,知道了自己知道(了然于胸的境界)。最终,对知识融会贯通了,能够随心所欲去应用,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随心所欲的境界)。
类似的关于境界的描述,我记得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有进行描写。
首先,是阅读的态度。“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你读它来干嘛?可是回看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多少人平常所谓的“阅读”,就是在手机上浏览新闻,刷微信朋友圈、微博。公司里,地铁上,走路,排队,美其名曰“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这样的碎片阅读却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很慢再对一件事情专一。因为人是贪心的,如果在同一个时间点,给你提供了获取不同内容的途径,你就会想要不惜阅读效果而获得更多的咨询内容。所谓的“信息爆炸”,爆炸的是垃圾信息,而不是知识。知识是不会爆炸的,因为知识的生产十分困难,它必须经过生产者长时间的投入研究,去伪存真,对比分析,总结整理出来。
其次,关于阅读的方法。
1、书的每一个篇章,都是在讲一个概念,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概念搞懂。这个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如何应用?这个概念和其他概念有什么不同?它为何有这样的不同?等等,围绕着这个概念展开,最终是让你对这个概念产生深刻的理解。
2、要将作者阐述的概念,和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关联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才能为我所用。最好的理解,就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关联起来,然后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例子,给别人阐述。
3、要怎么把书中的概念,和自己头脑中的概念连接起来?这需要考虑连接的逻辑性,即首先要对概念做出定义,其次清晰地进行分类,还要在同类范围内进行比较,以及进行因果推论。
4、科学方法论。这里Live中没有进行展开。
阅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像作者一样去阅读。其实就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这里说的是角度的转换,思维的转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个?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如何进行描述(论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分辨形容词、名词、副词和动词。名词是描述一个可以感知的人或者事物,形容词是用来描绘名词,描述作者对这个人或事物的感知。动词也是可以感知的,它是一个动作。而副词是用来描绘对感知的感知。比如“对自己能够实现财富自由深信不疑”这句话里面,“财富自由”是名词,也是一个概念,是你能够感知的;“实现”是动词,就是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你付出的一切努力,也是你能够感知到的;“深信不疑”,表明你对实现财富自由的这种过程的感知的感知的描述,其相信程度之深刻、确定。
最后,还要注意一种阅读的病毒。什么是阅读的病毒,就是“伪装成为事实的看法”。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发表观点的时候,却往往容易通过一定的手段,让读者对其观点产生“认同”,迷惑了读者,使其误以为这样的“观点”就是一种“事实”。这也是因为读者缺乏判断能力。
读完这个Live之后,带给我的思考,是对于自己学习(阅读)的回顾。自己一直想要成为更好的人,可是这条路并不会容易,并不好走,自己必然是要有很多的付出。必须进行实践和行动,知之而信之,信之也行之,行之也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