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李笑来老师在知乎Live上做了题为《1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的讲座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理解、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等,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那么采用什么形式和方式只是手段,比如边看边划重点、写读书笔记,反复看,看了以后整理笔记等等,如何能够确保理解和学以致用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1、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你看它干嘛?要看就认真看,甚至是使劲看。什么是使劲看呢?就是认真地、反复地阅读很多遍。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读的信息简直是太多了,都要像你说的只字不差的阅读,岂不是读不过来,岂不是注定要落后?我告诉你,信息爆炸是没有错,但知识并没有爆炸,爆炸的是垃圾。真正的知识生成成本是非常高的,真的不是那么轻易被产生出来的,等你一路认真阅读到35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有用的且自己用的上的知识其实少的可怜,甚至少到你根本不可能错过的地步。
2、这每一章,其实都在讲一个概念,一章就讲一个概念,先告诉你,那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清楚的定义,然后,再告诉你它究竟是什么,不是什么,和什么很像,但不像的地方究竟在哪里;然后再告诉你怎么用这个概念,怎么用是对的,怎么用是错的,什么地方需要格外注意……然后就是练习题了,考核的都是刚才说的那些,你看看是不是这样?你看,物理书是这样,数学书是这样,化学书也是这样……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十几个概念,确实都是一样的吧。
学校再发新书的时候,别人都在包书皮,我却忙着把那本书里概念整理出来抄到一张纸上,一会就背下来了。再厚的一本教科书,不也就那么十几个概念一张纸嘛,真的不难背下来。对,就是那种绝大多数人鄙视的死记硬背,当然不一定看得懂,但没关系,每个字都记下来,无论当时是否真的理解,那些概念倒是只字不差的刻在脑子里。至于理解嘛,不着急,有一整个学期等着呢。所以,在我眼里,上学的时候学习课本要拼命,这事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在我的世界里,其实就是古人说的“书读千遍,其义自现”,其实根本就不用千遍的嘛,自己背过,上课的时候老师解释过,跟同学讨论过,反正就是很多遍了,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每个人的操作系统建立,首先是要起步去做,比如开始阅读、开始学英语,然后慢慢找出一些方法论,不断的迭代、完善,时间久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产生了。没有谁试一下子进步的,也没有谁是天生就能马上给出语出惊人的论断的,背后一定有你做不到或未曾付出的努力,且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很多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中有一种病毒,它任意蔓延,它任意肆虐。因为从来不知道有这个病毒存在,所以也从来没想过给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安装一个杀毒软件。于是,什么都看,看什么都觉得有道理,看什么都往心里去,你想想,这可不可怕。这个 病毒是什么呢?这个病毒就是伪装成“事实”的看法。这多少让人有点惊讶,因为在文字之中,分清楚事实与看法原本是最基本的阅读训练,但经过这么多年我的观察,几乎99%的人不知道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你以后要经常做这种练习,乃至于它最终会成为你的习惯。看一篇文章,最初的时候你不妨把它打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的事实画出来。什么是事实?就是那些常常无需证明,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事实的东西。然后,你再把文章中作者的看法画出来,然后,你仔细看,这些看法有怎么样的证据有怎样的支持,讲真,一篇文章的质量,一篇说理文章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此处。你可以有看法,但你最好有支持。很快你就会有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去判断一个作者靠谱不靠谱。有些人张口就来看法不断,却完全没有证据支持和道理支持,那还有什么可看的。
李笑来说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2个嘛,第一怕自己忘了,第二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记笔记理顺各种关联帮助自己深入理解。我的习惯是要么不读,要读就使劲读,在概念、关联、逻辑、科学方法论以及事实与看法的分别上轮番阅读,弄不清楚绝不罢休。等我罢休的时候还需要笔记吗?都已经记在脑子里了。还有一个问题,你记笔记是给谁看到呀,显然是给自己看的,所以笔记没那么专业没那么漂亮有什么关系嘛。
总结
1.打破幻觉
2.要读就要认真
3.如何认真?
a)概念
b)关联
c)逻辑
d)科学方法论
4.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
5.输出可能更为重要(当你在输入的时候你就必须保证你的输出质量,为了让你的输出质量足够好,你就必须保证你的处理质量,为了让你有所可处理,你就必须保证你的输入质量。所以,输出其实常常是会倒逼输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