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人物之六
家虽贫,学不辍
文/石岩磊
《三字经》中勤学苦练的例子,除了路温舒“披蒲编”、公孙弘“削竹简”、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之外,还有四个典型的事例,原文讲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车胤是东晋人,家境贫寒,但其酷爱学习,而且惜时如金,他除了白天伏案看书外,还天天晚上熬夜苦读。为了节省灯油,夏季里车胤便到野外捕捉萤火虫,将它们装进白绢做成的小口袋里,挂在头顶,恰似点燃了一盏灯笼,借着微弱的光亮,他便可以夜以继日的读书了。车胤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得到荆州刺史恒温的器重,步入仕途后,一路青云直上,官至礼部尚书。
夏天可以沾萤火虫的光,那古人在冬季又是如何“借光”的呢?东晋的孙康给出了答案。孙康从小家贫,没钱买灯油,只能在白天看书,冬天里夜长昼短,他总想把夜晚的时间利用起来。一日大雪纷飞,等到晚上雪停之后,孙康发现地上的积雪将院子映照得一片银白,他便兴奋地跑到雪地里读书。手脚冻僵了,孙康就搓手跺脚驱寒,继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终是学有大成,入朝为官后曾任御史大夫之职。
西汉时的朱买臣是个落魄书生,40岁了还一事无成,靠砍柴维持生活。但他始终不忘学习,背着木柴下山时,朱买臣总是大声地朗读诗文,乡亲们见他“负薪而诵”,觉得十分滑稽,都笑话他是个“书痴”。他妻子感到很没面子,便告诫他别再这样丢人现眼,否则就离婚。朱买臣劝道:“你别看我现在是个穷鬼,可再过十年一定会大富大贵,到时候让你过上好日子!”女人不屑地说:“就你这样还梦想着要发达,我迟早会跟着你饿死在山沟里。”说罢扬长而去,并很快再嫁。
几年后,朱买臣凭借渊博的学问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皇帝的近臣中大夫,时隔不久又回老家做太守。他前妻闻讯后,急忙赶来请求复婚。朱买臣命人取过一盆水泼到地上,对妇人说道:“如果能把水收回来,我就答应你!”这便是成语“覆水难收”的来历。朱买臣也不是无情无义之人,他特意将前妻两口子接入府中予以关照,可那妇女羞愧难当,上吊身亡。朱买臣的结局也不好,他因参与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一案,被下狱处死。
并非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肯苦读,富贵之家也有许多喜欢读书的人,隋朝的李密出身贵族世家,他就酷爱学习。有一次,李密骑着牛去山中拜访名士,为了利用好路途上的时间,他便把《汉书》挂在牛角上,即可且行且看了。越国公杨素见到这番情景,对李密大加赞赏,称其前途无量。李密后来果然堪当大任,在隋末起义浪潮中,他独树一帜成为一代枭雄。只是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唐朝建立后,他又起兵造反,结果38岁时战败被杀。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三样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是融入血脉中的善良,二装进脑袋里的知识,三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强。”然而三者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坚韧不拔的个性往往是与生俱来的,而学识要后天获得,善良更需在人生履历中进行浇灌与培养,倘若只专注于知识的攫取,反而会背离良善的初心。
因为,坚韧不拔的个性的确能让人排除万难专心做事,如果用于学习,定会心无旁骛地汲取知识,终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假如不辅以仁善的教化,很容易走入偏执的泥淖。许多学霸通过寒窗苦读,终是取得了令人仰慕的成果,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心胸狭隘,对社会存有偏见,认为所有成绩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所以会傲慢无礼,甚至因小事起杀心。
《三字经》所举的例子,大多只侧重人物勤学的一面,而没有综合考虑他们的人品与归宿,将他们统统树为学习的楷模,或许会误人子弟,使孩子以为只要死读书就一定能出人头地。假如不施以仁爱的灌输,幼小的心灵中就唯有富贵的召唤,即使他们学有所成,也极易造成偏激的性情,使其用自己苦学的方式去苦他人。如此劝学,实则是欲教之,实害之呀。所以说,大部分学习典型,只可参考,不可实操,借鉴其精神足矣,万不能强求。
2021.4.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