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这次和女儿出行的第二站。
作为旅行目的地的上海,我们全家就来过不下少于两次,每次,女儿都觉得上海没什么好玩的,也就是说,女儿认为,上海并不是一个好的旅游城市。但女儿却非常喜欢上海,喜欢上海人精致的生活,喜欢上海比北京丰富得多的文艺生活。
女儿这次的上海之行也并不是以旅行为目的,她有两场必看的音乐剧在上海。以前她也曾几次独自来上海追剧,这次叫上我的目的是,多一个人,就能多分享点上海的美食,一个人每次都不能多点,以至一些好吃的本帮菜她都没能吃到。这也是我陪吃了以后才知道的。
刚巧,春节前后,我们先后追完了那段时间大火的《繁花》,于是,到上海的第一天,就是寻着《繁花》的地图来了场深度的Citywalk。
路线是女儿参照网上订的,从进贤路开始。身为老资历的“九三学社”成员,我们出门比较晩,到了进贤路那家名为“兰心”的小餐厅时,已经将近十一点半,但餐厅外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尤如剧中重装开业的“夜东京”一般火热。
这是一家门脸及经营场所都很小的餐厅,其逼仄拥挤的程度像极了剧中的“夜东京”,只是它的历史竟然比“夜东京”还要长,已有38年的历史!这是后来和老板聊天得知的。
餐厅搭着低矮的防雨篷,防雨篷下排着十几人的小长队,门口有明确的上班时间,十一点开餐,中午一点半后就不能再点单了。老板不时出来喊进去三两个顾客。
我们进店时已快十二点半了。店里也如“夜东京”般拥挤简陋。楼下两排就餐的餐桌椅,左边一排是三张长条桌,每桌最多坐4人,右边一排摆了两张小圆桌,每张桌子最多能坐6人,楼上据说还有三张这样的小圆桌。小圆桌都是拼桌的,两拨两个人的顾客和一个单人顾客拼了一桌。老板说每餐至少能接待三四百的顾客,生意好到爆,要算的话,应该是玲子改组后的“夜东京”了。
餐厅主营沪上本帮菜,油爆虾、响油鳝糊,还有一份纯绿色的叶子菜,名叫“草头”,几乎是每个顾客面前都有。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本帮菜,带着丝丝缕缕的甜味。“草头”乍一看上去,没有任何的葱姜蒜等调味料,只是纯粹的绿叶菜,但口感却远高于其它素炒的绿叶菜。老板最后爆料了其真相,这道“草头”的灵魂在于炒的过程中要加入53度的酱香型白酒。
这家小小的餐厅居然拥有连续7年的“米其林”的标识,挂得满墙都是。老板称,《繁花》播出后,天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中老年人来打卡怀旧,弄得老板都烦了,直撇清和《繁花》的关系:“我这不是夜东京的原型,我的历史比它长多了。”
不过,从这儿也可以看出,《繁花》中“夜东京”的选址也是很有讲究的,进贤路上的小店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了的。
从餐厅出来,跟着女儿,穿过进贤路,又转过几个街区,经过茂名北路,只见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建筑整齐地从路边铺展开去,上书厚重的灰底字“张园”。女儿说,这曾是《繁花》的取景地。
有资料称,“张园”有“石库门建筑博物馆”之称,岁月流转里,从前的“张家花园”演变为里弄街坊,成为了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代表,处处弥漫着石库门老街坊的生活气息和城市的记忆。
这天晚上,张园有个奢侈品牌GUCCi的活动,有不少明星到场。于是,从下午两三点开始,就已经围满了占位等候的粉丝们,一时间,似乎真回到了“繁花”中的繁华。
经过张园,走了不多久就是剧中的“大光明电影院”了,其尽管已经有了新的名称“上海大光明院线”,但老的名称依然醒目。
再过一个街区,就是国际饭店了。剧中爷叔最爱的蝴蝶酥就在这儿了。售卖蝴蝶酥的西饼屋门前排了长长的队伍,女儿毫不犹豫地排在了队尾。队伍边上,一个男子来来回回不停地通告说,大概得排一两个小时,因为都是要边做边卖。原以为他是西饼屋维持秩序的,后来却发现他其实是个“黄牛”,总是温和地小声地告诉人们,要是着急,可以找他,加20块,20分钟之内保证让你拿到蝴蝶酥。
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个老奶奶,上海本地人,说是孙子就吃这家店的蝴蝶酥,她闲着没事,就来替孙子排队买回去。她大概有八十岁左右,耳朵有点背,但有一颗年轻人的心,和我们聊了一路,排到“国际饭店西饼屋”几个字下时,还请我们帮忙给拍了张照片。
吃过之后,才发现这家蝴蝶酥真是不负盛名,难怪上海老奶奶一口气就买了最大限量——六袋。不知道是蝴蝶酥的口感质量给其赢得了盛名,还是《繁花》的爆火带给它的盛名?
蝴蝶酥对面,就是剧中也曾提到的点心:杏花楼的“定胜糕”,相较之下,定胜糕就显得有些落寞了。
国际饭店就在黄河路的口上。过了国际饭店,黄河路路口一座叫着“苔圣园”的美食汇,其气势颇似剧中的“至真园”。至此,400米黄河路上的“激战”就此展开,只不过是,如今,现实中黄河路的商战似乎是围绕着汪小姐的“排骨年糕”在展开,目之所及,皆是“排骨年糕”,也不管人家剧中早已经“排骨是排骨,年糕是年糕了”。
当然,我们的排骨年糕是回到剧中正宗的“鲜得利”吃的。至此,我们的Citywalk圆满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9169483/6982ad3e7f7297c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