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亲的足迹

作者: 欣然_bd23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20:56 被阅读235次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们和侄女映峰一起,完成了他父亲白如锦的人生传记,因个人水平有限,加之写传记缺少经验,清大家读后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甚感激!

01

2016年农历时11月8日 ,对于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与疾病搏斗了整整十三年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当天下午,我们姐弟三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母亲一起,在众亲友的帮助下护送着父亲的灵柩回到了老家。

11月10日,在县委组织部的主持下,父亲的追悼会在家乡如期举行。尽管父亲生前一再嘱咐我们,他的丧事一切从简。可是,人们不知道从那里得到的消息,以单位和个人名义送来的花圈整整摆满了两个农家小院,前来吊唁父亲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我们这个小山村,他们有县委和教育局的领导,有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单位的同事,还有华能集团的、中铝集团的、大唐集团的领导及亲朋好友等,我们的农家小院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参加父亲的追悼会,还有许多人静静地站在了院外,哀悼我们敬爱的父亲。

追悼会上,组织部副部长致了悼词,他对父亲一生的工作和做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美国远道赶回来的侄女代表我们亲友在追悼会上致答谢词,她深深地感谢前来为自己祖父送行的亲朋好友,同时还回忆起祖父教她怎样做人的几件小事。她的发言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催人泪下。

追悼会结束后,人们表情凝重而悲痛地瞻仰了父亲的遗容。有的人眼含热泪地告诉母亲:“白书记是一个难得的好人,我们永远忘不了他!”

父亲已经退休20多年了,他老人家何德何能,在离开工作岗位这么多年,还受到人们如此敬重和爱戴,好奇心驱赶着我去追寻父亲的足迹,诠释他的人生。

02

1936年农历的7月30日,父亲出生在三十铺镇王桥村。在他出生之时,祖父已经参加革命,在离家五里之外驿站,以账房先生的身份做掩护,为红军的送情报。后来由于身份暴露,祖父就直接参加了红军,扛起枪来跟着红军队伍转战南北,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战事紧张,曾有好几年,祖父音讯全无。

当时,曾祖夫妇有三个儿子,祖父排行老大,他们兄弟三人都已娶妻生子,一大家子将近三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祖父参加红军之后,祖母带着父亲兄妹五人就生活在这个大家族里。

父亲从小就很懂事。从七八岁开始他就帮助家里干活,和兄弟们一起上山放羊,砍柴、下山抬水,给在地里干活的叔父兄长们送饭,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担当,家里人十分信任和放心。

到了上学年龄,父亲及与他年龄相仿的几个兄弟到村里的私塾读书。由于父亲头脑聪明,学习勤奋刻苦。在私塾上学期间,父亲的学习在兄弟们中总是最好的,每次考试,都得满分,他成了家里最有出息的人,家里人全力支持他读书深造,其他兄弟陆续回家务农。

白氏家族共有老兄弟六人,老兄弟们个个人丁兴旺。可是,老六家仅有有两个儿子,他的长子结婚不到两年,就因病去世了,长媳远嫁他乡,只留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孙子。他的次子个妻子结婚几年了,也没有生下一男半仔。十分绝望的白老六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子孙最兴旺的白老四,希望从他的四哥家里领养一个子孙。

这白老四就是父亲的祖父,他的子孙十分兴旺,当时已有七个孙子。他说服自己的二儿子夫妇俩,将还在哺乳期的儿子送给了六曾祖父家。可是这个孩子在新的家庭里生活了不长时间就因病夭折了。

曾祖父十分同情自己的亲兄弟,又说服自己的长子长媳,将已经年满15岁的父亲送养给他们。当时,全国已经解放,祖父转业后在地方上工作。祖父和祖母有三个儿子,父亲是他们的二儿子,祖父和祖母同意了曾祖父送养父亲决定,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的。

当时,父亲已经和母亲定亲,他刚从完小毕业,准备报考初师。父亲顺从了祖父为他做出的决定,离开了生养他的父母及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们,从沟里来到了塬上,融入了新的家庭。

父亲在在原生家庭生活了十五年,在这十几年成长过程里,他耳濡目染了父辈兄长们勤俭持家、互敬互让、和睦相处的优秀品质,为他人格魅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3

爷爷奶奶(父亲的养父和养母)在方圆几十里很有人缘,他们勤劳朴实,慷慨大方。无论谁到家里做客,都能吃上奶奶亲手做的一顿可口的饭菜。遗憾的是他们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

父亲的到来,使已步入中年爷爷奶奶感到生活有了奔头。两位老人把这父亲视若珍宝,家里的重活累活从不让他插手。

爷爷为了全力支持父亲读书,从几十里外请来了私塾先生,在家里专门教父亲读书认字,一心想把他们的儿子培养成才。

家庭的重担的都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肩上,他们以繁忙的农耕生活养育着这个家。当时,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庆阳师范,要去离家一百多公里的西峰上学。

为了使父亲上学期间生活比较宽裕,爷爷奶奶除了耕种土地之外,还在家里圈养了兔子,牛羊猪鸡,栽植了花椒树,黄花等。靠出产农作物和家禽家畜的收入支持父亲上学。

在父亲上学期间,只要节假日回到家里,他总主动跟着爷爷下地干活,替奶奶分担家务。可是两位老人怕影响父亲的学习,所有的农活儿和家务都不让他插手,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父亲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父亲是爷爷奶奶全部的精神支柱,他们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希望。在爷爷奶奶的大力支持下,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庆阳师范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本族里和父亲年纪相仿的十几个弟兄中,只有父亲一人端上了铁饭碗,干上了公家的事,使爷爷奶奶感到非常自豪。

爷爷奶奶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父亲参加工作挣上工资后,经常给爷爷奶奶卖回崭新的衣服可口的食物。

父亲性格随和,善于交往。在上学期间,他和许多同学关系融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参加工作后,更是广交朋友。父亲经常把他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带回家里做客,

无论什么时候,父亲带回来的客人,爷爷奶奶总是忙前忙后,笑脸相迎,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

奶奶勤快能干,和蔼可亲,对人热情大方。她的做饭手艺在十里八乡都是非常有名的,凡是品尝过奶奶做的饭菜的人,都总是赞不绝口。父亲的每一位朋友都不止一次吃过奶奶亲自做的饭,至今谈起来还念念不忘。

在父亲和爷爷奶奶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

父亲在抱养家庭的生活中,爷爷奶奶的热情好客、勤劳朴实、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为父亲高尚人格魅力的形成得到了完善

04

初师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全县条件最艰苦的冰淋岔小学任教,这里山大沟深,人烟稀少,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父亲每回一次家,都要翻山越岭,步行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回到家中。

当时,我的亲爷爷已经是地级干部,父亲完全有机会分配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一是老红军出身的爷爷十分耿直,从来都不允许子女沾他的光;二是父亲根本就没有沾自己亲生父亲光的打算。他毅然决然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到我县边远贫困山区冰淋岔小学任教,迈出了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冰淋岔小学的办学条件,几乎超出了父亲的想象。教室只有几孔简陋的窑洞,学生没有课桌椅,在高一些土墩上放上一块宽木板当作桌子,“课桌”后面是低一些的土墩,那是学生上课时坐的凳子。学校留出一孔窑洞当作几个教师合用办公室和宿舍。

最难熬的是冬天,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买不起取暖设备和煤炭。教师和学生的衣衫都十分单薄,师生上课时个个冷得瑟瑟发抖,学生流失的非常厉害。

面对这种情况,父亲并没有退缩,而是决定和老师们一起,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

冰淋岔小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上级领导很少光顾。父亲首先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向上级部门反映学校情况,争取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他带领教师和学生到百里之外的翟家河去挑木炭,解决了师生冬季取暖问题。

在父亲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可是学生的流失问题十分严重。父亲他们白天给在校的学生上课,晚上分头走乡串户,动员辍学的学生回校上课。

冰淋岔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人烟稀少,晚上经常有狼和狐狸出没。为了防身,父亲他们动员辍学的学生时随身带着木棒,不止一次的往返几十里山路,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布鞋,在山路上摔了多少次跟头。

当时,学校有一位教师名叫冯俊英,是家中的长子,家里的兄弟姐妹比较多,加之他的家庭成分不好,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眼看就要饿死人了。父亲得知情况后,把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粮票,全部拿出来,换成粮食,送给了冯老师,帮他们全家度过了灾荒。

冯俊英老师对于父亲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一直和父亲有很深的交往。在父亲患病期间,他每年都带着家人前来看望父亲,并当着他的子女的面讲父亲曾经对他们的帮助,教育子女永远不要忘记父亲的恩情。

父亲虽然在冰淋岔小学待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在教育事业中,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师生和当地乡亲们的敬重。

由于家庭和工作的需要,组织上又把他调入距家五十里的十五里铺小学任校长。父亲背起三尺白洋布口袋装着他的所有行囊,走出了大山,来到了新的单位工作。

十五里铺小学地处公路沿线,离县城只有十多里路。无论是道路交通,还是办学条件,各方面都好于冰淋岔小学。但国家还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都还挣扎在饥饿线上,学校师资力量气短缺,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当时学校只有父亲一个公办教师,他一人往往要身兼数职,既要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又要兼任好几门功课。课余时间,还要走家串户,动员辍学的学生返校。同时还要劈柴生火,给自己做饭,常常忙得他团团转。在父亲和同事们的辛勤工作下,十五里铺小学学生的巩固率和升学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父亲工作十分出色,上级主管部门又把父亲调入到三十里铺中心小学担任校长。随后又调入阜城八校担任副校长,不管走到哪里,他和教师打成一片,处处关心教师的疾苦。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如火如荼的时候,和他一起工作的胡景仲老师家庭是地主成分,被公社列为批斗对象,父亲多次设法想法对他进行了保护。

女教师巨金翠因丈夫家庭成分问题,被调入偏远山区樊家庙小学任教,当时她的孩子多,拖累重,家庭十分困难。父亲得知后,亲自为她准备了生活用品,委派学生给她背着孩子和行李,一直把他送到了学校。

几年后,父亲从基层学校调入县教育局工作,全县所有的学校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所学校,他都能身先士卒,带领同事们深入教室,听课、查教案,了解教师的困难,为提高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不管那所学校教师之间发生多大的纠纷,局里领导都派父亲下去解决。父亲总是在谈笑之间化解教师之间的矛盾。

父亲虽然进城工作,但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教育。他先后为白家庄小学、王桥小学、李家塬小学争取资金,改善了这三所小学的校舍条件。

李家塬小学曾因校舍条件差,没有教师愿意到此任教而停办。村里的学生要爬山涉水,步行往返十多里山路去上学,好多适龄儿童都因此辍学。

父亲到教育局工作后,想方设法争取资金。为李家塬小学盖起了五间砖混结构的瓦房,打了一口深井,争取了一名社请教师在此任教,使李家塬小学重新恢复办学,解决了村里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

严谨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宽厚待人的处事方式和时刻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是父亲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05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被上级部门调入县文工团担任团长。当时,剧团是是县上出了名的烂摊子,职工之间矛盾重重,人心涣散,工作一盘散沙。没有人愿意接受剧团团长的工作。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

他深入到职工中了解情况,掌握了剧团出现涣散局面的第一手资料。他和剧团的领导班子一起,研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剧团的工作,使剧团的工作很快走向了正规。

剧团戏校招收来的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得到了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

一九八二年秋季,父亲被上级部门调入马岭镇担任党委副书记。

父亲最大的特点是他从不摆官架子,待人可亲,对任何人都能一视同仁。在乡镇工作期间,他经常下乡,走向田头,和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疾苦,尽自己的权利范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三年后,父亲被组织调回教育局担任教育局局长。教育系统是县上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是全县人民最关注的一个部门,它管辖着全县上下几百所学校和近三千名教职工队伍,教育部门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县莘莘学子的前途和命运。

父亲心里清楚,自己是教师出身,曾在教育局工作过几年,上级部门把教育局一把手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是考虑到他是内行,具有丰富的经验,他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能有半点懈怠。

八十年代中期,正是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之时,为了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的教育改革的精神。父亲带领局委会成员,学习领会文件精神,深入全县中小学调查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制定了全县教学改革的方案。

为了使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父亲的组织领导下,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派教育局和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请外地教学精英在县上巡回培训。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教学改革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时,全县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占大多数。父亲除鼓励民办教师参加地区师范的招考外,还鼓励民办教师参加县职业中学开设了民师进修班,使一批又一批的民办教师通过长期或短期的培训,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由于父亲工作出色,成绩突出,曾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工作者。

父亲在工作上勤勤恳恳,精益求精,他公道正派,对所有同事都做到了一视同仁,得到了组织的肯定,赢得了职工的好评。

06

父亲担任教育局局长和局总支书记期间,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他不乱用职权,谋取私利。

一位在山区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来到父亲的局长办公室,对父亲说:“白局长,我在乡里工作十几年了,你能把我调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吗?”父亲看他十分紧张的样子,就故意和他开玩笑说:“毛主席在天安门工作了几十年,咋没有说给他调动一下工作。”听父亲这样说,这位教师对调动工作没有抱任何希望。可是,那学期开学时,他却接到了调动工作的通知,他从心底里十分感激父亲。

我亲眼见到一位年轻教师为了调动工作,托她的丈夫给父亲送礼,父亲发火了,他随手把礼品扔出了门外,把那女教师的丈夫弄得十分尴尬。

父亲对一些在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民办教师特别关注。当这些教师因工资太低,家庭拖累重,看不到转正的希望,纷纷提出离职回家务农,父亲及时劝阻他们。可是一些老教师不听劝阻,回到了家中。留下来李恩、安文祥、赵禄等老教师后来都转为公派教师,退休后老有所养,这些人对父亲十分感激。

父亲曾经工作过单位的炊事员李清福,是一位退伍军人,他是单位的合同工。当父亲偶然得知县里上报一批退伍军人出身的合同工转正名额后,连夜托人告知他本人,准备上报资料,使李清福终于由合同工转为正式工。

当时,全县教师队伍缺额较大,光靠师范毕业的学生充实教师队伍还远远不够。县上决定从农村招聘学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充实教师队伍。这个政策一出台,父亲就第一时间告诉亲戚、朋友、邻居及自家人,做好参加县上招考民办教师考试的准备。父亲只提供信息,从不利用职权为他们走后门,开绿灯。当有人提出不正当要求时,父亲都义正辞严的一口回绝。

在亲戚、朋友、邻居和自家人中,因父亲提供信息而被录用为民办教师几十个人中,后来都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成为公派教师。

父亲心中总装着别人,从不以自己的职权为自己的子女谋私利。姐姐是农副公司的职工,父亲担任局长期间,正面临国家企业改制,姐姐成了下岗工人。姐姐的同事中有门路的人都转到行政单位工作,父亲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姐姐转行,但父亲并没有这样做,姐姐至今还是一名下岗工人,生活没有保障。

我从八零年开始,就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几次参加民师班录取和民办教师转正考试,总比录取分数线差几分,可父亲从来没有利用他去局长的身份,为我开绿灯。

父亲去世后,我无意间从他的遗物中,翻出了一本账单。账单上清晰的记录着父亲从亲戚朋友手中借的每一笔款项,多则六千,少则一千,有的借款还有利息。共计三万多元钱。借钱时间和还款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这张账单父亲生前从未对家人提过。母亲和我们姐弟谁也没有见过这张账单。

回顾起父亲借钱的那段日子,正是家中最困难的时候。爷爷因车祸身亡,不到一年奶奶又病逝。安葬老人需要花钱,姐夫去世后,姐姐身患严重的类风湿,父母既要照顾姐姐的一双幼小的儿女,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姐姐求医问药,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再加上局里集资楼房需要三万五千元。父亲真是内外交困,只得借钱渡过难关。

这个账单我们全家人都没有看见过,父亲真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当家里有了困难时,他一个人默默地扛在肩上,从不给我们姐弟增加负担。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身为教育局长的父亲,手下管了那么多教师,不知为多少教师解决了困难,为别人办了多少好事,可当自己有困难时,却靠借钱维持家中的生活。

父亲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正是因为他具有廉洁奉公,公道正派,处处为他人着想,从不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优秀品质。

07

1998年8月,父亲正式退休了。父亲是闲不住的人,离开了他心爱的工作岗位,他把目标转移到修订白氏家谱事情上来。父亲召集组织族人开会,共同商议修订族谱的有关事宜,在族人推选下,父亲和其他两位叔父成为修订族谱的组织者,父亲是总负责人,他对家族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对所有族人进行了摸底登记,编纂、审订,最后,由父亲出面,请教师出身的朱照明先生进行了最后的修订和书写。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父亲召集三百多口族人, 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在庆典活动上,还对故去的族人举行了点主仪式。

修订家谱对整个家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白氏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同时,家谱能使整个家族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族人们更加团结,更加友好。

家谱的修订,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这里面不知倾注了父亲多少心血,父亲做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完成家谱的修订后,父亲就把最后一个心愿——为他自己已经过世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树碑立传的事放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父亲的亲生父亲——我的亲爷爷年轻时就参加了红军,曾为了转战南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转业到地区粮食工作。爷爷的不徇私情、廉洁奉公,勤俭节约在全地区都享有盛誉。

父亲的养父母——我的爷爷奶奶一生善良忠厚、勤俭持家,乐善好施。最让父亲心存感激的是二位老人不仅给父亲成家立业,还帮父母把我们姐弟三人抚养成人,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父亲为四位老人树碑立传,一是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二是为了让后人把爷爷奶奶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

父亲先后花费了了一年多时间,为自己的四位老人立起了墓碑。当时,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

父亲能得到本族人的爱戴,正是因为他时刻把本族人的大事小事都放在心上。他那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优秀品质为本族人树立了榜样。

08

刚退休后的父亲,完成了自己一个又一个心愿后,本应和母亲一起安享晚年。谁也没有料到,可恨的病魔向他袭来。父亲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被查出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2003年5月1日,父亲因高血压和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脑梗,得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

开始患病时,要强了一辈子的父亲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情绪一度十分低落。在亲人和朋友的劝慰下,父亲从病魔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他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服药。

出院后父亲左边的身子还是没有知觉,医生告诉父亲,偏瘫病人如果不坚持康复训练,肌肉就会萎缩的很快,永远站不起来了。

父亲很强的意志力,他顽强地和病魔作斗争。在母亲的帮助下,父亲天天拄着拐杖在学校操场练习走路。稍微好转后,他又增加了训练强度,每天坚持爬楼梯。回到家里,父亲也不闲着,他用弟弟给他买的康复器材进行训练。

父亲经过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左边的身体有了知觉,说话也清楚了,能拄着拐杖可以行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尽管父亲患脑梗后身体偏瘫,行动受到了限制。但他还时刻挂念着他年过九十的叔父,逢年过节,他让我们车拉着他回农村看望,老人,给老人送去零花钱和滋补食品。在老人去世后,父亲得知身在农村的叔叔们经济困难,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两千元送给叔父,当作老人的埋葬费。父亲对三爷爷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随着父亲年龄的增大,可恨的病魔又一次击倒了父亲。父亲患病十年后,又一次发生了脑梗。经过医生及时的医治,坚强的父亲有一次地挺了过来。可是,这次脑梗后,父亲再也没有站起来,从此以后,就卧床不起。

父亲和母亲是从小订的娃娃亲,他和母亲一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生活中相互包容,互相理解,一起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父亲患病以来,母亲始终陪伴在父亲身旁,为他端水喂药,并不时为他按摩手脚,还定期用轮椅推着他去做康复。天气暖和时,母亲推着父亲在外面晒晒太阳,让父亲和熟人聊天解闷。糖尿病人不能吃含糖量过高的食物,母亲做饭时,单独做适合父亲吃的食物,在父亲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几年里,母亲为父亲接屎倒尿,帮父亲翻身,给父亲喂饭。在父亲患病以来,母亲在生活中给予了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们做儿女的看在眼里,记在心间。

2017年11月8日,与病魔抗争了整整十三年的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凭我们做儿女的千呼万唤,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看我们一眼。

回顾父亲的一生,他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他21岁参加工作,当过教师、校长,人到中年后,走上了领导岗位。在他39年的工作历程中,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官公道正派,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人豁达大度、慷慨大方、不拘小节、处处为他人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相关文章

  • 追寻父亲的足迹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们和侄女映峰一起,完成了他父亲白如锦的人生传记,因个人水平有限,加之写传记缺少经验,清大家读后...

  • 追寻父亲远去的足迹

    当我决定回莫旗老家参加续谱祭祖大会的时候,头天晚上竟没有睡意,像小孩子似的兴奋不已。也难怪,自打父亲去世以后,我们...

  • 追寻父亲的足迹(一) ———追忆父亲邓志宣

    原创: 邓鲁(狼髀石) 古玛河的风 新疆人把内地叫做口里,把祖籍叫做老家,我从小就知道我的老家是在口里的四川乐...

  • 追寻祖先的足迹

    小时候,常听爷爷辈的说,我们的老家在一个叫上镖金沟的地方。我们的刘家先人,从山东闯关东,就定居到这里。这里长眠着我...

  • 追寻你的足迹

    认识你没有多久,但真真切切对你动心了。你的成绩全县前几十名,是我说奋斗的目标;你在我最难过的时候陪伴我,是我所感谢...

  • 追寻恐龙的足迹

    提起恐龙,你会想起什么?我想起了《小猪佩奇》中乔治的最爱——那个可爱的气球恐龙。大概没有一个小男孩不喜欢恐龙吧。 ...

  • 追寻爱的足迹

    也许饥寒交迫, 也许无家可归, 也许伤痕累累, 但只要你爱我, 我将会给你...

  • 追寻你的足迹

    哀而不伤是为寻 《寻》讲述的是一对男女因为战乱分隔台湾与大陆,1949年男子随国民党退守台...

  • 追寻海的足迹

    海,是我的魂 梦里 常萦绕那涛声的澎湃 海,有我的情 微风轻拂的沙滩 伴着那浪花轻吻的呢喃 我常追寻大海的足迹 在...

  • 追寻东坡的足迹

    栀子花在枝头苏醒 粽叶包裹着糯米的清香 书卷里东坡的传奇 流芳百世的那一份初心 还在三苏祠不离不弃 千年的黄葛树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寻父亲的足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wd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