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小记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小记

作者: 万德册第 | 来源:发表于2019-02-03 17:25 被阅读10次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小记

背景

读这本书,既是机缘巧合,也是为了解惑。

启智后,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为什么要活着?)一直萦绕在心头,偏偏我从来都没想明白。高中读思想品德的时候,因为不懂,读不进,而讨厌和政治语文相关的课程。我仗着数理化的高分,得过且过地读书,以为不思不想,用好数理化就可以活好一辈子。偏偏考进全国前三的学府,被期待成为国之栋梁,更重要的是,随着能力增长,越发深刻体会到了:技术只是工具。什么时候用工具?用工具有很多种,如何用?这些,才是最要命最重要的。

理工背景给了我扎实的世界观和客观分析能力,薄弱的人文背景害我迷茫于人生之路无从选择。偏偏不愿此生与其他人一般,要活地清醒而独立。

在这股劲下,工作之余会留意人文里有关思辨的书籍。有一次读了傅高义里《邓小平时代》中的些许片段,对这个作者尝试了浓厚的兴趣,去下载了他所有的书。

浅读

这本书记录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日本新中产。旧中产,既地主,老资本家(类似小工作坊老板);新中产,是附在大型企业或者政府中的职员,类似中国目前的白领。

作者作为美国人带着妻儿在日本生活两年,跟踪那里的家庭,观察社会结构,这本书就是作者的记录。抱着希望知道作者在说什么的心态去读序,发现非常痛苦。因为序里老是提到社会系里的派别/主义/人物,我搞不清楚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说过什么想表达什么。在补充了更多知识之前,有两个知识点记下来,一个就是这些东西是作者研究的课题引申而来的发现,整理总结下的论文;二来,作者是美国里最懂东亚文化的人,他写的很多书都是美国人作为了解东亚的渠道。

日本在百年内引入西方现代体系并与西方保持步调一致,并应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国家危难,做了调整。通过这些调整,日本人为后来的巩固和繁荣创造了可能性。新的社会秩序中,“新中产阶级”大规模出现,即是作者所居住的M町里大部分人所处的阶层。日本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传统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双重结构。有商人,工薪族,普通小商人等。

作者观察的工薪族具有时代特殊性,在上世纪的50-60年代,日本处于民族不自信的阶段,那个时候物资不丰富,国家不富强,社会结构和习惯正处于封建到现代化的交替期。所以很多特点仅仅在那个年代才会有,比如极度的谦虚,比如绝大部分的女人都只服务于家庭不出去工作。

在那个时候,日本的社会结构中除了有大型企业,其实还有家长式管理的小企业,一般的商铺,有独立营业资格的医生。工薪族在其中,包含了小职员到高级管理经理,是一群比较大的群体。他们,由于其稳定且较有竞争力的薪水,几乎可以涵盖终身的福利,在婚恋市场上较为有竞争力。和其他人相比,他们的休闲时间和工作时间定义得更加清晰,所以他们每年有假日有资金出去旅游,也可以合理规划薪酬用于购买时兴的电器。这些和目前中国的工薪族非常类似。

和传统企业相比,在大型企业中工作的员工有更多的自由,不仅仅体现在休闲时间的掌控上。资历很重要,但是能力更重要,上级对下级之间虽然还有较多的威严,但是下级已经有了和上级提条件的可能,自然是以一种礼节非常到位的方式。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且包括现在,日本工薪族是通过“地狱般的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真让我不由得怀疑,中国的应试教育和高考是借鉴了日本而来。日本的大型企业主要通过一年一度的招聘在大学中选拔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而学生需要通过一年一度的高考才能进入大学进行学习。所以对于想步入工薪族的人来说,从小参加学校学习并通过考试就是他们的唯一渠道。

在这较为漫长的学习期间,相对于全家保姆的母亲对于孩子负责主要的辅导作用。母亲需要随时跟踪孩子读书的效果,由于学习的内容颇为难度,而大部分母亲在结婚之前并没有受过足够的教育,母亲们为了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他们会提前学习课本的内容,对于不懂的,会非常谦逊地向老师提问。当时的老师,也几乎是一份全年无休的工作,他们随时都需要面对母亲们的疑惑,也需要报道孩子的表现,也得尽全力去帮助孩子通过考试。毕竟孩子能否通过考试跨出人生重要的一步,这一份压力同时压在了母亲和老师的肩上。母亲不仅仅是孩子们不称职的家庭教师,也是全家的家庭保姆。他们每天起床之后就为家里的丈夫孩子准备早饭,洗衣服,不需要出去工作。基本上那个年代的女人,结婚之后就不需要出去工作了。他们的生活就是管理家庭中的家务,了解并伺候丈夫,带小孩,除了购物,很少出门。

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一个夫人为了让老公购买电视机,用上了较多手段去暗示而不是直抒胸臆。第一次,她向丈夫描述了某家买了电视机之后多么好的场景,丈夫不为所动;第二次,她向丈夫谈到另外一家邻居以多么便宜的价格购买了电视机,丈夫不为所动;接着她向家里的小孩灌输电视机多么好玩,并向丈夫介绍报纸上的教育频道。在孩子们闹腾下,丈夫终于有一天向大家宣布,他准备给家里购买一台电视机。

作者和他妻子在十年后,三十年后(1989)再次更新这本书。日本在后来由于产业和国民实力的提升,他们一直关注的M町居民变得自信,走向工作岗位的女人越来越多,大家也开始反思身为工薪族是否需要那么劳心劳力地为企业服务。中国和当时的日本太像了,不论是教育还是工薪族。里面女人们没有的,也是我们目前拥有且值得珍惜的。

推荐下面这篇文章,作者站在了更高的视角去看这本书的价值。

傅高义所描述的日本新中产-张弘

相关文章

  •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小记

    背景 读这本书,既是机缘巧合,也是为了解惑。 启智后,思想品德课本上的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为什么要活...

  • 0177 白茶和中国的中产阶级

    0177 白茶和中国的中产阶级 摘要:读《日本新中产阶级》中描写的日本中产阶级,再看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会有时空错...

  • 悦读社发言(108)

    工薪族崛起与日本经济腾飞——《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 《日本新中产阶级》这本书,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社会中的新...

  • 《日本新》读书笔记

    书名: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傅高义 (Ezra F. Vogel)著 周晓虹 周海燕 吕斌 译 读书时间:20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

    关于作者 傅高义,美国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荣休教授。他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是哈佛的“中国...

  • 日本新中产阶级

    傅高义的成名之作,其主体研究耗时2年,但傅高义夫妇此后一直坚持研究对象的跟踪随访,研究成果实则跨越30年。傅高义从...

  •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笔记

    (美)傅高义 1963年发表,根据1950-1960年间对日本的中产阶级家庭的观察 2017/6/14 下午五时阅...

  • 日本新中产阶级3

    这一章看着觉得就是在写中国教育家庭和学校的现状啊。 家里的母亲会一直辅导孩子的功课,老师也会经常给小孩补课。也有所...

  • 日本新中产阶级2

    M町的四类人:工薪族,商人,独立执业医师,店主。工薪族作息规律,按时上下班有闲暇的时间,工作和生活有清晰的界限,薪...

  • 日本新中产阶级1

    这本书是60年代写的,说的是当时日本新起的中产阶级。也许就是现在中国差不多的阶段吧。 大公司比较稳定,时间固定,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新中产阶级》读书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zy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