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去宁波市区东南约30里,环湖皆山,山峦起伏。其间八十一岭荟萃,七十二溪奔流,众水依势蜿蜒汇聚成湖。据考证,早在上古时期,东钱湖为海迹天然瀉湖,后因四明山向东入海的余脉缓缓隆起,阻隔了与海的联系,最终成为与东海隔山相望的一泓清幽碧波。东钱湖原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组成。由于历史上尤其是建国后大规模围湖造田的原因,梅湖现已湮为农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又在外湖中央筑成跨湖大塘,将外湖隔为南湖和北湖。现在的东钱湖便由谷子湖、南湖与北湖所组成,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周长45公里,约3倍于杭州西湖,是名副其实的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卓尔不群,天生丽质,山环水绕。山不高而气势森然,水不深却气象万千。东钱湖的清幽一半可说缘于她的自然禀性,而另一半却实在和她所负载的由其历史纵深发出的人文信息密切相关。
东钱湖东南有福泉山巍峨耸立,西北有月波山妩媚横陈。其间又有陶公山、百步尖、青山、隐学山、狮子山、二灵山、霞屿等众多山岭隔湖遥遥相望。湖面辽阔,岸线曲折,烟波浩淼,山水环抱,湖外有山,山外有湖,山重水复,气象万千。环湖的自然风光因裹挟着来自悠远岁月的丰富信息而不断挑动着山水的波诡云谲,惹人遐思。自西晋以后,东钱湖四周代有兴筑,尤其是南宋以后多官宦学子消闲隐居之处。湖东下水村为南宋史氏家族的发祥之地,所筑功德寺、石窟、墓葬颇多。元明期间,文人时有僻居湖山间,四周山麓多名人遗迹。曾经久居东钱湖边甚至可说是靠山湖的风水起家的南宋丞相史浩在《东湖游山》中咏叹道:“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
在东钱湖的东南不远处,一片苍翠掩映之地为隐学山,相传为西周时期徐国国君徐偃王隐居读书之处。元人徐本原在盘桓隐学山时不禁动情追忆了历史上这段义薄青天的感人故事:
周穆曰盘游,九鼎几欲移。造父御八骏,万里觞瑶池。
邦家叹无主,神器将安归?诸侯悉朝徐,瑞应惟其时。
忽闻黄竹歌,拒战非所宜。避位向吴越,直至东海涯。
德义感人心,臣庻争相随。山以隐学名,上有栖真祠。
翁仲翳草莱,再拜空嘘嘻。辽鹤竟不返,附葬冢累累。
子孙繁且衍,谱牒能相贻。零落千载下,恻然起遐思。
偃王为西周时期徐戎国第三十二世君王,治国有方,素以仁义闻名于世。加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不断增强,来朝贡者日益增多,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史载,当时周边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地方五百里”,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这无形中对西周中央政府的权威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周穆王慑其影响,命造父联合楚文王进攻徐国,要将这个“仁者”统治的诸侯国消灭在萌芽中。徐国与楚国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非常悬殊,一旦交战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戕害。仁义在心的徐偃王思虑再三,于心不忍,就在战端一触即发之际选择了罢战逃亡的道路,数万百姓感其仁义,一路苦苦相随。真是“德洽民心服,身罹国步艰”。偃王以毅然决然的自我放逐避免了无数苍生的生灵涂炭。这确实是一个无私忘我的“仁者”的博爱故事。
徐偃王终以“仁义”而彪炳史册,但他的下落在历史上却一直众说纷纭,扑溯迷离。一种说法是他死于彭城武原县(今江苏邳州)东山,此去徐国近在咫尺,逃亡在此似乎并不明智,也无任何安全感可言,其可靠性值得怀疑。另一种说法是,偃王“不之彭城而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稽之水。”最终卜居于东钱湖畔的隐学山。此后他盘桓山水,读书思考,临终时感叹道:“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这种痛心自责之言,与其说是懊悔今生,倒不如说更像一个仁者面对战端频发的无道乱世所发出的无奈感慨。因此尽管徐国离浙东海边的东钱湖相距甚遥,但这个距离并不能成为偃王奔赴心灵之约的障碍。据说徐偃王死后葬于此山,后人为纪念徐偃王的仁德,唐建中二年(781年)曾在隐学山上建隐学讲寺,元明清三朝屡圮屡建。这里成为后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一个好去处,元人徐本原另诗吟诵了这种情怀:
访古叩禅关,招提尽日闲。鸟啼青嶂里,僧语翠微间。今日栖真地,前朝隐学山。石坛芳草碧,墓道落花殷。德洽民心服,身罹国步艰。代周知逊位,命楚反羞言。凤去彭城路,龙潜越水湾。惟留翁仲在,不见令威还。碑藓应难认,烟萝已倦攀。陇云同杳杳,涧水自潺潺。瞑合千峰紫,春残一径斑。夕阳归兴缓,清磐隔尘寰。
从中原之侧的徐国到浙东海边的东钱湖,两地相距近千公里,且中间跨江隔海,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跨越这个空间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偃王一路走来想必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陆地尽头的东钱湖边停下了疲惫的脚步。
路在隐学山前消失了,前方是浩瀚的大海,但思却在隐学山前继续……,冥冥之中,大仁大德之人和东钱湖的山水禀赋在这里达成了神秘的契合。也许隐学山幽静灵异之所正是偃王孜孜以求的最后归宿地。尽管在历史上仁义面对武力总是那样的不堪和无助,但高义之人的高风亮节能够逾千年而不衰,也足可见仁义常在人心,另具一种征服时空的强大力量。
大概正因为偃王淹留在东钱湖畔,日后便在浙东大地上播撒了仁德的种子。汉代著名文人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对宁波的淳朴民风赞不绝口:“且彼吏民,恭谨笃慎,敬爱官长,鞭朴不施,声教风靡。”宁波地域的这种敦厚儒雅的民风也许就是从偃王那时开始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