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你总会有一些关于哲学的思索。比如说:今天为什么感觉这么烦躁?人有灵魂吗?能有什么东西让我无比的快乐吗?每天打游戏是对的还是错的?等等……
当然了,我们跟哲学家不同的是,我们不会因为一个问题而一直想下去,想到它的终极点,一直想到它再无可想之处!要知道,一直想一个毫无用处且没有答案的问题是非常痛苦的。偏偏哲学家就偏爱这痛苦,思想就是他们的呼吸道,痛苦就是他们的氧气。这两者缺一个都将让他们窒息。
他们思考宇宙的起点,他们思想思想的极限。
也许,上帝把人类造出来,就已经设定好了人类思想的极限。人类不能超越那个极限而思想,所以,从公元前六世纪的泰勒斯到21世纪的詹姆斯、杜威,都没有人能找到这个宇宙的真相。或许,也有那么一两个哲学家触碰到了这个极限,得以窥探真理的寥寥晨星。然而,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格外的沉痛,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
“我爱他,因为他想创造那超越自身之物,然后突然死去”
“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标: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过渡、是没落。”
“瞧,我对自己的智慧已经厌倦,就像采蜜过多的蜜蜂;我需要有人伸手来分享了。”
尼采的思想强度过早的消耗尽了他的生命,他与这个宇宙的抗争最终使他精神错落。但是,他已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了我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虽然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濒临崩溃,文笔极度夸张,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高喊着“超人”的精神,向全人类宣告:上帝已死!上帝已死!他让我们知道,人类只有超越自己,做一个超人,才能延续下去!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他抱着马哭了起来,然后昏倒了。在随后的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尼采就被诊断出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并在随后的11年里卧榻不起、沉默寡言。也就是那段时间,他享受着神智清醒时从未体会过的安宁与平静;大自然对他仁慈,才让他疯掉的。
1900年,尼采去世。再没有人成认为天才而付出如此高的代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