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纷纷消亡,七个强大的国家,开始了天下一统的争夺。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空前绝后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漫长而痛苦的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思想解放,个性张扬,在学术领域互相辨难。因为各种学说的众多庞杂,所以史称“百家争鸣”。
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百家争鸣”呢?主要是由于社会上的不统一,没有一个专制的王权。所以人们的思想受到的制约比较少,思想比较开放,比较活跃。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思想家们都提出来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纷扰而自由的乱世里,孔子的儒家学说,日趋发展壮大,门生信徒遍布各国。他的著作语录,也开始被世人奉为经典。但是,“儒家”汲取“道家”思想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
公元前290年,临淄,这座曾经让孔子失意的齐国都城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在以学术氛围自由开放著称的稷下学宫里,即将展开一场,由齐王亲自主持的争辩。辩论的双方,一位是鲁国大学者,孟轲,一位是来自赵国的年轻士子,荀况。不过,他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就是“儒家门生”。这是一场关于“儒家思想”如何吸纳“道家思想”的辩论,辩论的题目就叫“天道言人事”。
从孔子到孟子,他们这个“天”都有神秘的道德属性。到了荀子这里,这个“天”就被还原成了“自然之天”。这样一种思想之源,就明显受到了“道家”自然观的影响。
辩论中,荀况凭借着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驳斥了孟轲以“人道”为本的理论。在齐王与众士子的一致评判下,荀况赢得了辩论的胜利。让他成了儒家门派中,新一代翘楚。而这场辩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正式宣告着“儒家思想”将对“道家理论”,进行系统地吸收与融合。自此以后,“儒道”相合。儒家本体理论的构建中,有了道家思想的印记。
在东方哲学建立的初期,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以其浩瀚的聪慧和绝伦的思索,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门。老子与孔子,这一龙一凤,一正一奇,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几千年来,它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在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间,“儒道”两家始终是互补的。甚至于包括在一个人的身上,他可能青年时期是“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但是到了他的晚年,他可能是“道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历来是互补的。
在先秦时代,荀况是第一个将“道家思想”引见给世人的学者。不过,第一个为老子著书立说的人,却不是他。而是他身边最为出色的学生,韩非。
公元前234年,身为秦国客卿的韩非,被同窗好友李斯诬陷谋反。盛怒之下的秦王嬴政,将他投入死囚。蒙受不白之冤的韩非,不甘心命运的捉弄,他渴望活下去。因为创造一个法治的天下,是韩非平生最大的梦想。就在这个时候,李斯在他的面前出现了。这个以狡诈著称的秦国廷尉,对韩非说,只要他写出最优秀的策论,就能够得到秦王的赦免。
幼稚而天真的韩非,再次相信了自己的同窗。在幽暗的牢狱之中,心存希望的他,将胸中的才华全部释放出来。写下了数篇传诵千古的精彩文章,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解老》和《喻老》。
老子所著写的道德五千言,在先秦时代的名称,就是以老子的名字命名的。而在东汉道教建立之后,这本书才改名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字,《道德经》。《解老》和《喻老》正是流传至今,最早解释《道德经》的文字。韩非在这两篇文章中,用寓言体的方式,揭示了《老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中我们今天熟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就是在诠释《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不过“福祸相依”的人生哲理,很快就降临到韩非自己身上。
由于韩非写的策论,文采四溢,见解高远。李斯看到后,心中十分妒忌。昔日的同窗,成了今日李斯心中,最为害怕的对手。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他亲手为韩非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凄凉的句号。
公元前223年,为了防止秦王会再度启用韩非。李斯以秦王的名义,赐给韩非一杯鸩酒,结束了这个战国最后一位大“家”的生命。韩非的死,不仅是学者个人的悲剧。还是这个大动荡的时代里,最后的挽歌。
公元前221年,分裂了五百年的华夏大地,归为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帝国,“秦”建立了。在这个新的国家里,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了天下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任何敢于挑战皇帝权威的思想,都被视为异端邪说。
公元前213年,随着一道圣旨从咸阳皇宫中发出。中国历史上,一次惨烈的文化浩劫开始了。奉秦始皇的命令,天下除农书,历书,秦朝史籍,法家学说以外,所有学派的著作统统烧掉。与此同时,四百六十一名,以儒家门生为主的士子,被一同送向了死亡。一扇由“诸子百家”开启的思想自由大门,从此关闭。“百家争鸣”的开放时代,也一去不返。
但是,以果敢暴虐著称的秦始皇,并没有将老子的《道德经》列入焚毁之列。因为秦始皇知道,他眼前的这份竹简,三百年来,已经随着众多学说的借鉴和学习,融入到了世人的血液当中。无论多么大的权力,都无法将“道”的精神抹去。
老子“道”的概念的提出,或者围绕“道”,建立的这个哲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哲学,它有一个飞跃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它的理论思维水平,得到了一个极大地提高。因此老子这个“道”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上的一个最高成就。
这里是楼观的说经台,相传老子曾在此处,为尹喜讲经说道。“说经台”的得名,由此而来。历史的沧海桑田,已让我们看不到,昔日高台巍峨的踪迹。唯一不变的,就是这棵存活了两千六百年之久的银杏古树。它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两千多年来,它随遇而安,无为无欲。聚集了终南山的灵气,也见证了历史的荣光。
根据当时学者们授徒的惯例,尹喜在楼观南方约千米的小丘上,筑起了一座高台,恭请老子为其传“道”。这是历史上,老子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公开宣讲自己的道家学说。与当时各家学派有所不同,老子的讲台之下,没有成百上千的学生门徒,仅有弟子尹喜一人。但是老子并不知道,他的思想,在此后的两千五百年里,将会影响着一代代想要寻求真理的人们。
关于老子讲经说法的具体过程,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去想象,当老子面对着终南山中的渺渺雾气,感受着天地之间的浩然博大时,他的声音,必然在悠远的天际回荡。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如同天籁般的声音中,这座海拔只有五百九十米高的山梁;同老子一起,成为了令后人不断追寻的哲学之巅。“终南山古楼观”的名字,在以后的岁月里,传遍天下。
注明:本文参考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问道楼观》,由依仁师兄整理编辑文字。
注:
来源 | 简素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