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作者: 啫哩_f744 | 来源:发表于2019-10-02 17:02 被阅读0次
    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前言:8月31日下午,我公益组织了纪录片电影《零零后》在深圳的首映。随着全国各地百场首映成功后,整个九月越来越多人走进影院观看《零零后》,专场点映达到近千场……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零零后》值得看?诚然,电影不是社会调研也不是新闻报道,它无法承载中国教育问题的各个面向(如教育资源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等),它甚至被吐槽只是记录了有钱人孩子读不好书的出国经历……然而实际是,由它引发的对教育的探讨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的剧情本身。因为关于教育的电影题材实在是太少太少,抓住那么一个,就可以有很多很多值得诉求值得追问的……

    而其中,透过大象电影组织的六次全国观众微信群里的主创线上交流会的交流记录,我深刻地感受到《零零后》的观众群体里一个非常集中的问题:对于主流教育的焦虑。

    在导演早先的纪录片《小人国》里,我们看到李跃儿所创办的芭学园里的孩子的日常故事。芭学园融合了华德福、瑞吉欧、奥尔夫等理念特色,成为当时幼教界新教育的先锋。我看到镜头里孩子们在土沟里玩耍、在户外娃娃家扮公主的场景,特别喜欢……然而片中李跃儿老师对池亦洋的语言沟通方式,着实让我难受和不十分认可(我认为她的沟通负向多于正向)。然而抛下这点不好的感受,当我最近抽空回听几次线上交流的语音,大李老师对观众的回答,还是让我感受到她对儿童发展规律的通透,那似乎也是啃过人智学后的确认感。特别对于主流教育的话题,她的回答让我有反思有受益。

    也许你也会有以下的疑问?我把几个让我触动的问答分享给大家吧!


    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9月2日线上交流

    问:当今中国国情下,在“应试(功利化)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矛盾中,父母亲应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

    答:不要用不同教育的名称来阻碍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孩子,这不是任何的不能够帮助到孩子的理由。

    9月17日线上交流

    问题2:来自全国观众分享39群的@南羽

    能够自由发展的孩子,跟社会上主流的教育思想有冲突,要怎么协调两者?

    答:孩子在六岁之前应该发展的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机器人,还是充满了本来的像人的最高级的生命,这个孩子都是非常有适应能力的。完全适合于孩子本性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到的那种自由发展,因为有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是有误解的。人们一想到自由,就想到自己小的时候被管束的,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感受,按照自己的立场,去发展的。这种自由,就是严重被禁锢之后所希望的那种自由。

    当一个人如果是被禁锢了,比方说坐牢了,被关起来了,被关在这个完全失去自由的一个空间里边,或者时间里。然后释放了以后所需要的那种自由,是病态的,就像一个人长期饥饿,遇到了食物,那种吃是不是正常的对食物的需要,如果人们不再饥饿的状态之下,人们吃饭是根据身体的需要,他的感受力是非常正常的,他会吃饱了就不吃了,那我们看看一个婴儿,在一出生,他就知道。吃饭的时候吃饱了。吃奶的时候吃饱了头就扭在一边,再怎么喂都喂不进去了,但是一个饥饿的成人为什么不知道饱会把自己撑死呢,就是因为饥饿给他带来了,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的失控。

    一般的,我们的很多的老师和家长,一看到自由的教育这两个字,就误解了,就误解成被关起来的犯人从监狱里放出来所需要的那种自由。其实呢,真正自由的教育,跟那种被禁锢后的那种病态的自由不一样,他给的自由是适合于儿童发展规律的自由,这个发展规律的自由,并不是儿童可以去做任何不好的事情的。反而是真正自由的教育是非常注重于为孩子建构自律的,就像巴学园,他非常注重给孩子建构自律。所以巴学园的孩子,他的社会性能力,是一进幼儿园就非常注重的。

    说到社会性能力,我们又错误的理解为,把社会性能力理解为能够跟别人玩儿,能够跟别人交往,其实能够跟别人一起玩儿,跟别人交往能够进入社会群体,只是用来发展社会性能力的一个条件,他不是果,他是一个因。就是因为能够跟别人交流,交往,所以能够发展起社会性能力。而什么是社会性能力呢,就是对别人的感受力,洞察力和能够透过别人的行为,洞察到别人的心理需求的,这种能力叫做社会性能力。

    所以说,一个好的教育,一个自由的教育,一定是为孩子建立起来完善的能够适合于将来生存的所有的人格状态。如果是一个适合于生存的人格状态,那么适应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就是首当其冲的,是最重要的。所以不会是自由的教育不适用于社会,这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问题6:来自全国观众分享44群的@静待花开

    如何平衡学校作业负担同孩子的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等之间的矛盾?

    答:这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学校作业负担,同孩子课外活动及课外阅读等等之间的矛盾,首先呢家长,如果你的孩子的学校是每一科的老师只想到自己这一科,而没有想到自己布置了一堆作业,是孩子要坐一个小时,那还有数学,英语其他的课程,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布置了,都觉得自己的作业是必须要写这么长时间,必须要写这么多,那么孩子一夜都睡不了觉了,都休息不了了。所以学校一定要有一个平衡,就是有一个人去协调所有各科的老师,每个科布置多少作业,让孩子回家能做多长时间。所以,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六岁的孩子,在学校已经上了七节课或者八节课了,然后回到家吃完饭,再做两个小时的作业。那么这个对孩子的身体的成长,因为他的气血还要去长他的器官,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的,那么这都会影响到他的身体的健康。所以说我们在这么大的孩子,生命阶段还这么小的时候给他的课程压力太大,一旦以后他能够选择不学习的时候,他一定选择不学习。所以我们就是在孩子不能学习的时候,拼命地挤压他们,压榨他们,让他们把身上的所有的一点气血都挤出来,拿出去学这些基础的课业了,当他们真正该开始研究知识和开始探索知识,并且创造知识的时候,他们就不学了,大家去大学里打听一下,有多少大学生是在认真学习的。

    所以说,作为家长也要保护你的孩子,因为你跟整个的学校无法抗争,你也无法改变,整个一个学校的信念和理论,你连你班里的孩子的老师都改变不了,因为他们受学校的管制。但是你要保护你的孩子,保护的方法是什么呢?保证主流的课程,学习的精力,和学习的时间以及精力的充沛,不要人为地再给孩子很多的负担,这是做为一个家长要做的。

    所以说什么阅读啊、武术还是什么的,各种技能啊,你作为人类的所有的能力,你一样都不想少,到最后就是什么都得不到。因为我们人类是这样,到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对人类的各种技能,各种东西开始观察才产生爱好,才产生想学,只要想学了,我们一定会学会。但是,你在童年的时候,你把他送到那么多的地方,到最后他一个都不想学,你们看看大学生,有哪个还愿意弹琴,哪个还愿意吹笛子,哪个还愿意打羽毛球,哪个还愿意溜冰,没有了。他们愿意去睡觉,因为他们从小睡觉就没睡够,所以当你问全班你们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说,睡觉。

    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来自全国观众分享的P.E.T. 群@蚂蚁 的问题:

    请问李老师,在家长不焦虑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孩子抵御来自于整个社会的焦虑?

    例如:小学阶段的孩子考试考七八十分,父母觉得OK了,但是孩子需要承受的是来自于老师的压力和同学鄙夷以及亲朋好友的“好意”。(因为现阶段小学段的孩子城市学校要求大部分的孩子必须考到九十分以上了,七八十分基本垫底)。

    答:孩子进入社会中的时候,其实他是属于社会中的一份子,所以说那不是焦虑,而是孩子、只要是人类,他们就需要成功,当他感觉到是自己是不成功的,那就会有挫折,这个挫折会给他非常大的打击。实际上作为父母,不应该支持孩子失败,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去成功。那么帮助成功就是,切实的帮助到孩子,要不然就是为自己感到自豪,要不然就是把学习弄上去。我认为只要父母帮助的方法对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提上去的。

    我回答一下关于这个来自社会的焦虑啊,实际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只是一个家长不焦虑,而社会焦虑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个体进入社会的时候,属于社会的一员,社会群体被社会群体所接纳所认可,是我们的生命的本质,因为人群,人是群居生物,我们必须被群体所接纳,被群体所喜欢,我们在人群中才觉得有安全感,所以孩子想要被群体所认可,这是正确的,父母呢,如果在孩子感觉到挫败,感觉到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来,不能感觉到光荣和成功,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去获得成功,而不是支持孩子失败。

    孩子失败就是什么呢,告诉孩子说,考70分30分,不及格也没关系,只是支持孩子失败的,那么这样的父母其实就是忽视孩子,其实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帮助孩子,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应付孩子,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实际上,孩子需要的是在人群中被认可,那么我们就要帮助他在人群中被认可,这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所以,那家长要再去让自己成熟一点,让自己站在一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上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他的学习的结果和他的行为的结果,去真正的帮助孩子达到他所需要的,而不是家长所需要的。

    「 笑语嫣然:@李跃儿 请教大李老师,学校教育更讲究整体划一地对孩子提出要求,老师没有多余的精力个性化对待每一个孩子,并对家长提出需要顺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对此,家长要如何平衡不让孩子掉队,又能保护好其个性健康发展呢?

    答:好,下面说一下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不是完全整齐划一的,他只是要求你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你要整齐划一,他并不排斥你的孩子,非常有社会性能力,非常有适应性,非常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非常能够感受他人和善于帮助别人。像巴学园毕业的孩子,大部分一大半在应试教育的学校里,成长的也非常的棒,而且老师非常欣赏他们的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脑洞大开,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社会性能力,这都是人群所喜欢的,并不是应试教育不喜欢具有自我和具有个性的人。个性不是说另类哦,是他有又具有自己的自我,又能够适应社会。教育应该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又适应社会。


    以上是我从《零零后》线上交流会精选的几个问答(都是语聊记录原文整理)。是的,应试教育、主流教育或是新教育,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教育,都逃避不开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父母的成长。无论未来面对什么,你能不能有勇气建立起家庭教育的港湾,让孩子可以停泊,也可以重新出发。

    如果您对以上内容有感受,欢迎留言评论哦!谢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流教育的焦虑?~来自《零零后》.李跃儿老师的几个回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hr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