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还给孩子》是李跃儿老师对教育全新的理解和实施,李跃儿老师地教育不只是“才”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
我们曾经都有这样地经历:区分左右手,开始一边拍手,一边跺脚,老师把注意力都引到手和脚上来了。接着就让小朋友伸出小手,然后示范将食指和拇指弯下去,做出孔雀的姿势,让孩子们说:像——孔雀,紧接着又把另一只手的无名指个小拇指弯下去,说:看,这又像什么?孩子们齐声说:公——鸡……
还有一些数字的认识都把它和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镰刀7,勺子6等等,好像教材也就是这样设计的。
有的老师就会加进自己的创新,想变出花样,就像孔雀、公鸡,同时老师孩子讲台表演给孩子们看,因为老师是站在孩子地对面,她的手的左右刚好和孩子们是反着的,这样多的信息,这样复杂的情况,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分清楚呢?结果就出现,老师讲的费劲,孩子们听得云里雾里,就出现了好多所谓的差生,“笨孩子”就是这样产生了。
要让孩子先具有完整的、准确的关于事物的概念,全面地认识事物,从众多表象中归纳出共同的特质,形成概念,这不是由老师归纳,而是由孩子归纳。思考——归纳——总结——概念,我们要去激活孩子的思维,而不是绑架孩子的思维。
正如蒙台梭利说:“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所以我们成人说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之间地联想。儿童可以通过名称建构他的意识活动。
就像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一书中说:我们成人只帮助孩子形成概念,连接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就好。
作者认为,一种好的教育它的边际应该是没有限制的,应该是扩展到课本与课堂之外的,天地万物都是教育的资源、思考的资源、感受的资源。
不能用纯粹的游戏吸引孩子,要是这样,只会将“儿童游戏”变成“游戏儿童”,这种现象就会出现在“寓教于乐”中,就像永远给孩子跳跳糖,他们虽然对味道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没往深处挖掘。孩子一旦把游戏当成了唯一的享受,再让他热爱学习就相当困难了。
我们还有许多人抱着这样地想法: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等大了,自然就会了。所以什么都替孩子包办,替孩子决定,让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其它什么都不用管,结果就是我们养出了许多的低能儿,还抱怨说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作为父母和老师,就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如果土壤营养丰富,庄稼就长得茂盛;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会颗粒无收。我们要通过语气、表情、身心所散发出来的信息营造出让孩子感到美好、祥和、关爱以及很高的文化品味的好氛围;要让孩子感到我们像一座航标上的灯,每只船都知道是你指明了这里的暗礁,可以绕过去,每只船上的人都因此而得到平安,不仅不会破坏这盏灯,还会向你致敬。
老师应该是这样一盏明灯,照亮孩子的心灵,使孩子一见到你,内心就会充满光明、充满快乐。继而尊重你、敬仰你。你就会成为他心灵的果冻了。
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愚弄孩子,面对孩子时内心一定要有感动、触动,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感觉,最好的感觉就是爱的流动。
对于父母,不要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的模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心愿,然而无情的事实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实现家长的期待,让他们深感失望。
我们大多数家长把素质教育理解成了“多学东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地多种技能。真正的素质教育指的是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内心深处是不是真的这样认为。
知识往往不具备创造性,而文化素质除了人文情怀之外,还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但是因为不清楚它是什么样子,所以,当创造能力来临时,往往会不认识,反而把孩子优秀品质的小苗全部斩杀殆尽。
人类是高智慧的生命,他的成长要比其它动物来得缓慢,而心智与身体的成长又是同步进行的。他还有一个与父母及其他同类都不一样的灵魂。遗传不能使他们完全想像,成长不能表现出使父母完全满意的样子。一旦事情真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耐心就会很快用尽,剩下的只能是唉声叹气甚至暴跳如雷。尽管失去耐心的家长在表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结果只有一个: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孩子为什么会不尽如人意?我们又有多少人思考过:自己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然不同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时代我们清楚吗?孩子需要的生存手段我们清楚吗………如果不清楚,就无权说出“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话,否则,只会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的模样,让他重蹈覆辙!最后上演家庭悲剧。
不合格的父母应该“下岗”,因为不合格的父母培养不出合格的孩子,但是很少有父母对自己是否合格产生过怀疑,也有从未了解过儿童心理学、儿童成长机制,还总认为自己教育孩子的思想、方法没有任何差错,还自以为是,甚至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也不想就说“不好”。有些父母到了将孩子整个儿毁掉时他们才会有所心动,但这“动”还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怀疑生了个不争气的孩子。
作者32年的教学经历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所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人地问题!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每一个“坏孩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对不合格的父母!
让父母“下岗”,只是说说而已,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去学习家庭教育,去了解孩子身体和心理的成长规律,抓住每一个敏感期,让孩子敏感期的内在需求自由发展,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因为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地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地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什么是吸收性心智?就是不管接触任何的事物,都要用捕捉、归纳、体会的方式,从中获得知识、经验与智慧。吸收性心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却在做着无意识破坏孩子成长机制的事。
孩子的创造能力只能培养,不能教,可我们太多人太在乎教、速成、立竿见影了,就像对于精神病人,他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快速就能看到疗效的。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也需要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感受、思考,从而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的,是没有负担只有乐趣的。如果去教,孩子们的思维就会被控制,没有了个人的空间,没有了想象,当然就没有了创造。
创造能力每个人天生就有,只是许多人的创造能力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根本就没有机会展露出来罢了。这就要我们具有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做到不扼杀孩子的灵性。
作者通过绘画这种艺术形,讲述如何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让孩子重视观察,在他们心灵里种下一颗“观察”地种子。再往下,是提高品味,让孩子进入精神层面,归纳到心灵……接着就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通俗地说,形象思维就是让形象在大脑运动起来,并具有连续的性质。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不信任限制了他们潜能的发挥。
当然我们不能管的太多、干涉太多,但也不能不管;爱与自由要怎样给?这些都需要智慧,需要考虑到事物的正反两面。需要我们去学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家长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改变了一个家,就会改变一个孩子;改变了一群家长,就会改变一群孩子。这些被改变了的孩子、家长一定会影响其他的孩子、其他的家长,渐渐地,这种改变就会像空气一样传播、扩散……
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