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很习惯把新遇到的事物简单地套用在已经知道的知识体系中,这样会有一种特别的安全感。就好像很多基督徒说:“佛教说的那些,《圣经》中都说过。”又会有人说:“你说时间并不存在,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早就证实过。”这种思维模式每个人都有,它的本质是恐惧,大脑是恐惧未知的,所以它会把每一个新遇到的事物,都贴上过去和已知的标签。
婴儿从出生开始,从身边人的语言、行为、态度来习得技能。通过周围丰富的环境,刺激脑部链接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所以人类学习知识的方式,就是利用已有的经验,链接新的认知,然后形成心理、意识的过程。
重复的学习让婴儿大脑的链接更加稳固;稳定不变的环境,养成婴儿的安全感和规则感。
因此,当看到新的话题、知识等,大脑的第一工作是调取以往的相似经验,或者之前习得的知识,来试图解释和理解新的现象和新的认知。就像前文说的“投射”概念,举出耳熟能详的故事或者句子,帮助理解一样。互相映证和参考,就是大脑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
这个工作就像在大脑里建立了一个图书馆或者档案库。把新的认知和以往旧的认知相连,找出共同点,进行归档。当下次遇到新的知识时,根据“标签”来调出旧有的资料进行理解。
但是这样的方式也有不利于学习的一面。
所有的标签,都来自你过去的经验,因此是和时间相关的。《太傻天书》中教导:时间即囚笼,所有时间相关的思维都是你的枷锁。你给自己和别人贴的标签也是一样。你在贴标签的时候,看似你是在做一个条理性的工作,实质上,这是你的大脑的防卫机制,你的大脑在说:“我都知道了,没有什么新鲜的。”于是你也会感到安全。你在追求这种安全感,本质却是内在的恐惧的表现。你也在你的恐惧中被束缚。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凤凰教百鸟做窝。凤凰悉心教导,百鸟认真学习。只有寒号鸟,当听到凤凰说,“做窝需要衔来树枝,彼此交叉”的时候,就开始洋洋得意,做窝这么简单,学会了。然后它就去玩耍了。故事的结果是寒号鸟在冬天到来的时候,用树杈堆起来的窝无法御寒,只能躲在山缝里,喊“哆嗦嗦,哆嗦嗦……”(回忆这个故事,也是大脑在调取以往学习经验,理解“贴标签”这个概念的过程。)
故事里的寒号鸟,给凤凰教授的新知贴了“标签”——太简单,都会了。当有这个标签的时候,会拒绝新的事物学习。因为学习新事物,意味着会损失自己的利益——时间、快乐、旧知识的安全感。学习新事物,也意味着要把以往的就的经验打碎,带着未知的恐惧,重新链接。大脑处于防卫机制,寻求快乐的驱动,更倾向于拒绝改变。
这一点儿童依然保存。在没有权威的影响下,他们更愿意尝试,把新的信息甚至是错误的信息都尝试一遍。然后欣喜的发现,新的信息和旧的相同,或者新的信息和旧的完全不一样。也会很愉悦的发现错误的信息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甚至多种不一样的结果。而每一次的尝试,都充满了喜悦。这每一次的尝试,也是新的学习,对新世界的敞开。
“不知道”,意味着更多的可能。
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不得而知。
二维的纸片人看世界,永远是平面,也永远无法想象三维的样子。柏拉图的洞穴人背对光线,永远无法得知洞穴外真实的世界。也许试一试甩掉对以往世界的认知,撕掉熟悉的标签,因为未知而好奇。也许找寻更多的答案,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