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人工智能可谓是红得发紫,几乎新出的产品在宣传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和人工智能、AI沾点关系。包括国家政府也开始重视人工智能课程在中小学科技教育中的地位,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或编程课程。

于是,各种各种形式的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竞赛辅导机构出现了。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有没有必要给孩子报机器人相关课程?
目前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缺乏经验。
从《规划》发布至今,不过2个年头,相信一定有好学的老师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但只过去了2年,相信大部分学校和老师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甚至有些家长也给我反映过学校老师和教材、教具又更换了。19年4月北京地区也做过一个调查报告,结果显示,21%的老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63%的老师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不足。

2.没有合适的教材
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经验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编排出一套规范性通用教材。基本都是一年一变,公办学校还好点,但基本都是带孩子玩,到底学了个啥学生也说不清楚;校外辅导班更是在根据家长需求不停更改教学内容和教材,甚至教具。这教具一套动不动上千,还是挺贵的,一换教具确实经济压力山大啊!所以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具比较混乱,缺乏规范管理。
3.对学生造成一定学习压力
本来,人工智能课程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从根本上回答“我们在学校学的各种知识有什么用”,但是很多家长主要看上科技类比赛在中高考中的加分项。因此,不管学生喜不喜欢,都给报上,希望在今后的全国、世界级比赛获奖加分。
家长的做法很理解,但每个孩子兴趣不同,我觉得可以给孩子报一期让他自己去体验一下,确实喜欢可以学习长一点时间;不太喜欢,那就了解了解就好。很多大学AI相关老师在闲谈过程中也支持“小学了解、大学再详细学习”这样的观点。再者,现在的很多人工智能开发者,他们也不是从小就上过机器人辅导班,也是小时候培养兴趣,长大了才系统学习。搞科技研究的科学家,我相信他们也不是为了得奖才搞科研的吧?
总之,只有合适的老师、合适教材选择合适的种子选手才能培养出明天的人工智能人才,揠苗助长、为考试而学习的做法我觉得都不可取,个人认为人工智能课程主旨应该是一种对学校传统教育的补充,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而不是又多了一门考试科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