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史札记——夏本纪(五)

读史札记——夏本纪(五)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07-03 10:28 被阅读0次

根据到王城的远近,分封的诸侯要尽不同的义务。简单说,越近的义务就越大,远的呢就稍微差一点。这也体现了当时的王权还是比较弱的,无法做到远近要求一致。

比方说甸服: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緫,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百里就连根拔起,啥也不留,到五百里呢,除了最精华的米,其他的都可以留下。

周代所说的“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翟荒服。”也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大意就是说:甸服区域的要每天来朝觐一次,侯服的每个月来一次,绥服(宾服)的每个季度来一次,要服的每年来一次,最远的荒服一辈子来一次就可以了。

《夏本纪》节选

东西南北所至,其中南北两个方向直接省略了。舜帝表彰禹治水成功的功绩,赐给他黑色玉圭,注释说黑色是水的颜色,这个认识不知道从何而起。

玉圭

下面一段极端重要的对话,引自尚书·皋陶谟,感觉上就是在帝舜时期,皋陶和禹的一唱一和,两个臣子在舜的朝堂上的一番对话,有着深刻的含义。我读这段对话最深刻的一个感受就是中国人在ZZ上含蓄的表达真的很有意思,在后世史书中随处可见的阴阳怪气、说怪话,其实可能源头可以追溯到很古早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讽,结合中国有着丰富的戏剧性语言文字艺术的传统,比西方那种脱口秀高明悠久的多。关于这段对话有很多阴谋论,有人解读为直接朝堂逼宫,我们在读原文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解读司马迁作为执笔的隐藏观点,真相真的如此赤裸裸吗?

《夏本纪》节选

《夏本纪》节选

对话前交代了背景,皋陶担任士,或称为大理卿,负责刑罚、治理民众,也就是司法兼公安部长。帝舜的朝堂前,皋陶、禹、伯夷(秩宗,负责礼仪)几个互相之间发生对话。可能是皋陶在汇报自己的工作理念时,借机说了一些准备好的言论。

皋陶首先说:“信其道德,谋明辅和”,说的似乎是君主,顺从道德行事,谋划英明、臣辅和睦。作为一句开场,剪短、模糊、有话题性。

禹开始捧哏“哦?怎么说呢?”。

皋陶接着说:“啊!谨慎修身,思虑长久,亲戚九族和睦,用贤德之人作为予以羽翼,这样明德的治理就可以由近及远”。

禹:“嘿,真不错”。

皋陶接着说:“关键在于治人,关键在于安民啊”。

禹接过话茬:“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真要能做到你说的,就算咱老大我看也不一定能做到啊。知人那就是智慧,能管得住人;安民那就是实惠,民众会感怀。这样的话,何必担忧讙兜呢,何必放逐有苗呢,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

先看到这里,皋陶前几句是说好话,说的是谁呢,这是一个问题。在舜的朝堂,是在颂扬帝舜吗,怎么听都不像。

相关文章

  • 读《史记》:五帝本纪

    读史笔记|(一)《史记》:五帝本纪 文|写不好的走之儿 《史记》开篇是五帝本纪,然后过渡到夏朝。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 读史——《史记·夏本纪第二》

    1.“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现在读来还是...

  • 读史简论五(秦本纪)

    读史简论五(秦本纪) 蜚廉、恶来,赢姓子孙也。蜚廉善走,恶来有力,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武王伐纣,父子与纣俱...

  • 看《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是作者史学论著的一个大集,这一本《吕思勉读史札记》是后人根据吕思勉先生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

  • 读史简论四(周本纪)

    读史简论四(周本纪) 后稷务于稼穑,始开周道。夏后氏德衰,去稷不务。公刘处戎狄之间,複修后稷之业,周道自此...

  • 读史——《史记•秦本纪第五》

    1. 古人们编造祖先的神奇降生,好像都喜欢用吞鸟蛋这一种。 2. 秦直到穆公时才真正强大起来,迎百里奚、蹇叔等良才...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详细记载了商殃入秦后的一系列故事,本文只以商殃“立木为信”为引,重点解读司马光对这件事的点评。 商殃...

  • 读史札记

    商殃之死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其中名士赵良和商殃的一段对话堪称经典,也代表了两位司马先生对商殃一生的...

  • 读史札记

    《资治通鉴》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讲得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卫侯的一次对话。 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是个人才,可以...

  • 读史札记

    余幼嗜读书,凡力之所及,必求而读之,惜乎家贫,未尝一快。又乏名师指点,甜咸杂进,漫无头绪。及长,嗜书如旧,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札记——夏本纪(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pq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