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宋显庆老师给我们做了《如何开展实践研究》和《小学课堂中的数学基本思想及案例分析》的讲座。宋老师从当前现状分析与课改发展趋势谈起,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要做实践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他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我们展开了具体的、形象的分析,他富有思考性的解释让我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一.老师们为什么不愿研究原因
1.懒.人之初,性本懒
在没有人管,没有催的情况,谁不想自由舒服一点儿,有谁不想在完成一个任务后歇歇会,这是人的本性。老师们没有问题意识,要把资料及时整理出来,更没有成果意识。正如名家李镇西校长说的一段话:其实,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对学生的爱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是一样的,所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所感受的幸福也是一样的,甚至包括许多教育教学方法或者说技巧也都是一样的。如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的记载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2.怕.无方向,无指导
怕难,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该从哪方面去研究,面对困难不知找谁可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懂得应该注重学生双基的获得,更应注重让学生亲历学会学习的过程。要努力引导学生去构筑“闻道、问道、悟道”的阶梯。可是这么道道,哪条才是通往前方的是大道?
3. 缺.读书少,难整理
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应该按什么形式来整理,呈现,找不出关键问题进行梳理。知否?知否?遇到困难,是否会轻言放弃哦?知否?知否?文章逼不出来,就想读书,越不读书越忙乎?知否?知否?为伊消得人憔悴,仍是放弃心还累?
二.常态下的课堂为什么会无趣?
1. 心中无本。
老师平时上课一般都是在匆忙中走进教室,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准备,更谈不上研究,课堂上能把知识讲对,能完成教学内容就不错了。课前能抄学一下名师的授课录相或是现成的教案已然是好现象,能带着一些完整的思路走上讲台,算是成熟了。没有细致的思考,心中当然无法做到胸有成竹,哪能创造什么趣点呢?
2. 手中无尺。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有限,对于教学知识点是从哪里?起点在哪儿?内容重点是教什么?到底要教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关键点又是什么?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价值?很少有教师能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一般都是以教材主题为重,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这样的教学又从哪儿能闻到学习的味道呢?
3. 眼人无人。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老师希望学生是“空瓶子”,只要揭开瓶盖,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就可以。这种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眼中无人的教学又怎么会有情趣呢?
三.我们能改进点什么?
1. 找到关联。
凡事万物都有根源,我们要教有“根”的数学。我们应在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引领教学的根本,让数学思想显现出来,重在改变课的教学形态,让数学学习彰显数学思想的力量。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沟通以前学习的倍、比、分数,从意义上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建立在同类量相除关系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可以尝试让学生经历一个“问题导学——素材积累——抽象概念——沟通联系——应用提升”这样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渗透数感、抽象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学会退后。
叶圣陶先生说:“受教育者自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学生能自己学会的,老师尽可能放手退后些,我们要相信现在的学生,他们的潜能可能是你想不到的。如教学《体积单位的换算》,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1立方分米的容器和一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提出问题: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填充这个1立方分米的容器,需要多少个能恰好填满? 学生可能会6个面只需要6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想法。老师是否需要更正答案呢?老师退、退、退,学生才能有机会进、进、进。学生可能还会有540个,520个,480个,488个这个结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只要老师肯退后,学生定会深入思考:最外层关键是有重复的,可以把上下两个面的200个先拿走,再把左右两个面的10×8×2=160个拿走,此时还剩下前后分别剩下8×8=64个,这样共200+80×2+64×2=488个。外层理解了,内层自然也不是问题,这种层层剥离的学习经历,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 适当评价。
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学生是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