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看完了吴军的《大学之路》上下两本,本书是吴军为女儿梦华选大学而对欧美知名大学所做的一些了解,同时也是希望告诉大家欧美教育体制和中国教育体制的不一样,以及欧美家长与中国家长对培养学生关注点的不同。相对来说,读 上册的时候我自己似乎更投入,而下册主要是对上册中涉及到的各个大学的相关介绍,可以说章与章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思想碰撞篇】
看完这些知名大学的所有介绍后,对我的认知观产生了些许影响。
一、学习无论是在哪里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何况是学好
在未读本书之前,我一直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读书真的太辛苦了,我想很多身为人父人母的家长都有这个感受,甚至我们都出现了一种害怕情节,怕自己的孩子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太辛苦,不忍心让他们辛苦,但同时我们又都具备一个愿景,那就是希望孩子在不经过努力的学生时代,最后都能有个好工作,甚至可以自己创业,不管怎么说就是希望以后孩子能够衣食无忧地生活还能赚大钱。
在读完两册书后,我完全认可了一个事实,或者更加坚定了一个事实,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读书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欧美的含金量较高的教育并不比国内的教育更为轻松,而是辛苦得多得多。之所以很多人都把孩子送出国,觉得国外教育更为轻松,这只是那些希望孩子出国镀层金的教育,并不能与哈佛、斯坦福或者其他知名大学相比。如果要进名校,孩子不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是完全不可能的,或者在起跑线的时候就需要比同类人超级努力,才可以最后变成很优秀。在此,我并没有用超级优秀,因为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钻研精神,社交能力、领导能力、专业特长等很多能力都非常重要。在国内,如果你想进一本大学,那么你只要读好书就OK了,而在国外,你想进任何一所知名大学,光成绩好是远远不够的,以上所涉及到的能力都是衡量你能否进入该所大学的重要因素,以及你爸是否是“克林顿”也很重要,所以站在这一点来看,国外的学生应该比国内的学生更为辛苦,因为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且保证这些能力有实质性地提高,而且比国内更拼爹。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有属于他自己的好的未来,我们必须培养孩子钻研、努力、合作等精神,当然,如果你是“克林顿”那就另当别论了。时代不同了,也许在我们的父辈,只要在读书这条路上稍作努力,就能脱颖而出,因为竞争力小,而在当今这个满是人才,且是有大量努力的人的时代,想要再脱颖而出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孩子苦这是他走向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当然,我们可以允许或帮助孩子走轻松的路,不需要努力的路,那么由此而演变出的“穷爸爸”和“富爸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也就无须再怨声载道了或愤慨世间的不公平了,因为早在做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未来。
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在吴军介绍所有大学的时候,涉及到了两个教育——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教育各有特点,这取决于“你怎么看”,“你需要什么教育”,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接受多个专才教育以达到自身的通才教育。所以,吴军在读书这条路上走了18年之久;李笑来说,自己一辈子的职业是学生,由此可见,学习本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对于我自身而言,我认识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就是学校毕业后终于可以不需要学习了,这不光光是我一个人的思想误区,哪怕是那些进入欧美名校的学生,在他们毕业后也都是这个想法,终于可以结束自己长达多年的读书生涯了,而真正的精英,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后,只是一段学习路程的结束同时也是新的学习路程的开始,这里的学习路程远非指自己所在职业的学习,而是更广泛的学习之路。所以在工作的那些年,我基本没有做过阅读以及学习、拓展自己知识面这件事,以至于我后来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货”基本属于亏空状态。好在我还年轻,我还来得及。
【育儿思考篇】
本书除了以上对自己思想上的碰撞之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育儿这件事的思考,且不论这个思考能够有多深入,但我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即,我应该如何育儿,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需要培养他的哪些品质以及如何培养问题。
在读完这几所大学后,从他们的录取要求来看,成绩好是必要条件,同时特长、社交活动、社会服务、奉献精神、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等等都很看重。显然,与中国式的书呆子相比,欧美的学生不光学习好,而且还是很“有趣”的人。
目前为止,我还无法琢磨出系统的培养方向,觉得脑子里还不够明确,尚且明确的几点是:
一、培养孩子探索的精神
“探索”是一个非常值得孩子拥有的能力和必须要培养的能力,因为它可以衍生出的品质很多。首先探索这件事,应该来自于孩子的好奇和兴趣。当我们的孩子对一件事产生好奇,想清楚地知道时,我们不妨带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一番,也许这个探索之路会很长。比如孩子对植物生长过程很感兴趣,那么我们不妨就带着孩子在家里跟他一起种植一系列他喜欢的植物,让他体验播种,自己记录浇水时间、观察发芽的过程,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个过程,我相信这一系列的过程会让孩子对植物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也是做研究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长期带着孩子做这样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一定会对他们在今后遇上自己喜欢的事时,并自己动手钻研的过程中形成思路。
值得一提的一个例子是,书中讲到一位收到麻省理工录取通知的学生在学校参观、生活期间,接待他的男生问他是否愿意深夜去爬大拱顶(学校的一所大楼),该学生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乘深夜无人之计从大楼的空调通风管爬进去,不曾想到的是,管道内壁突出的金属小毛刺不仅是他们很难爬管道,同时把他们的衣服刮坏了很多处,又只带了两只小手电筒,因此两人在黑漆漆的管道内爬了很久才爬上了拱顶,而后又艰难地爬下来。这个例子在文中只是想说明麻省理工大学里的学生,在我看来,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更受麻省理工大学的欢迎。
同时,吴军带着女儿选大学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件具有探索性质的事。因为由探索可以衍生出很多品质:1、它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对一件事的感兴趣程度,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增长知识、体验快乐,并由结果体验成功感,这是维持兴趣的关键。2、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钻研精神,这种探索精神,往小了说是探索能力,往大了说其实是做研究的能力。3、形成自己做研究的思路和解决问题能力。4、有利于做事时耐心的形成。
所以当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时,哪怕并不是件好事,不要打击他, 带着他一起去探索,这会让他受益匪浅,这是我读《大学之路》对育儿观的最大感受。
二、培养他喜爱的兴趣爱好,并坚持下去
人之所以需要兴趣爱好,是因为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开心或难过等情绪时的一种表达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其实也是培养孩子懂得先苦后甜道理的过程。每一个兴趣爱好的开始都是因为喜欢,而结束大多是吃不了苦,坚持不下去了,而试问又有哪种能力的习得是可以很轻松又高效地习得的?我想应该没有吧?只有在习得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体验由于努力而得到的成功感,那才是持续兴趣的内在动力。各种兴趣都尝试一番,最后坚持不下去就结束,也许我们可以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发展和需要,而事实是除了让孩子体验到遇到困难就放弃,也许学习的那个过程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正面价值。
其次不带着功利心让孩子学习一样东西,因为那样只会让他最后总讨厌那件事而非是兴趣。
三、参与社交活动
在书中所涉及的各类大学,都涉及到了一点,就是学校的社交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在将来工作领域的互助。拿普林斯顿大学为例,以教授和学生演变而来的住宿学院制就是提倡学生们在一起能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一个无法融入学生团体的学生在普林斯顿,甚至在其他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得到长足性地发展,也就失去了一半读名校的意义。在普林斯顿,他会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知识。我想这就是社交的意义之一吧,同时也是“跟优秀的人在一起,才会变得更优秀”这句话的价值体现。当然参与社交活动的有好处并不仅仅只有这两点,我想对孩子的社交能力、领导力都会有所帮助,而这些能力在将来都非常有用。
最后我以近期我听罗胖的一期节目而产生的感受来结束我的读后感。罗胖谈到他的母亲为他包书时为他在书上画了个很精美的画而在去学校后很炫酷的这件事,给他带来的影响意义深远。我想不管是《大学之路》还是罗胖告诉我的,我觉得身为父母,光有责任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是有百分百的责任意识,这有赖于我们的研究能力,对将来的分析能力,对孩子的培养策略能力,更有赖于我们的自律以及对孩子负百分百责任的百分百责任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