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新疆和西藏都被纳入版图,也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清朝前期的商业贸易发达,社会秩序安定,也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和田玉的开发,不论从其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
清朝文献中记载,在密尔岱山,[史称玉山,现今喀什地区叶城县横盘河源头],每年采玉人达3000人之多。
区分山料和籽料的开采地。清代诗人肖雄曾在诗中说,"和田城东60里,为小骡马地(小胡麻地),再60里,为大骡马地(大胡麻地),两地产枣红皮籽玉,在沙滩中掘取。
采玉分官采和私采,每年进贡朝廷几千斤,从乾隆25年至嘉庆17年,52年间,进贡玉石总计20余万斤。当然,数量远不止这些,除了开采和田玉外,同时朝廷也开采天山北坡的玛纳斯碧玉。
清代宫廷还为此制作有[采玉图山子],将采玉形象生动地雕琢在玉器上,乾隆还亲自题采玉诗刻在上面。
清代,新疆琢玉的工艺,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现存新疆博物馆的玉盘,玉质优良,分别刻有维吾尔文的白玉盘和墨玉,都反映了民族玉工的水平。
由于当时玉料供应充足,加上乾隆爱玉成癖,以及社会经济繁荣,使清代玉器,宫廷玉器达到顶峰。
在全面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技艺外,还有不少创新,特别是大型山子玉雕,取材山水图画,做工精致,成为成为清代玉器繁荣的主要标志。在技艺上,薄胎器皿,压丝镶嵌金银花纹,刻字,题款,诗,书,画,印的结合,都代表了清代的技术水平。
乾隆时期,由新疆地方官吏收买进贡的痕都斯坦玉器,其器物薄如纸,有大卷叶和番草纹饰,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深受乾隆喜爱,并要求宫廷仿制,至此,薄胎玉器风靡宫廷。
在仿古的玉器造,不断发展和变化造型,把古玉的制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清代玉器的加工地方很多,就朝廷直接管辖的玉作坊有10处,著名的玉匠也有30多位,还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玉器的著作。
因此,清朝时期也是玉器的鼎盛时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