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2015-8-1,时期不同,内容可能会有差异。很多内容作者过于主观,有些批评或者论点,我本人并不赞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送人的三句词描绘治学的三个境界。
第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
1. 初入大学的困惑
过度刷题,难以花时间来深入思考问题
羽毛球、网球、桥牌,阅读了很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美国和日本作家的作品,还对古典音乐产生了兴趣
后来看到纽曼讲年轻人相互学习的能力很强,这话确实不假,应该说我当时最受益的,就是周围聚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使得我能从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进
或许是代沟造成的,或许是自上而下的计划体制造成的,或许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大学还缺乏经验,总之,结果就是我觉得自己在大学过得不够精彩
2. 清华的课程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老师安排实验和课程设计的经验不足,很多人学完一门专业课之后,动手干活的实际能力很差。清华过去培养的学生,虽然思维严谨,但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较弱,一些教授是"茶壶煮饺子" --- 甚至连自己懂的东西都讲不出。
第二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凤栖梧》
工作经验,坚持备考TOEFL和GRE,选择好的研究生导师,找到一生在技术研究上的立足点。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追求新的人生目标
约翰霍普金斯修课重视课程项目和实验,考试占比重不高。
补充了一些数学课,提高演讲能力(预讲、语速、音量)
2. 世界一流是怎样炼成的
一方面是靠导师贾里尼克的名气,在申请经费(从政府与军方)以及网络人才方面能力超群,另一方面则是采用了一种非常开放的方式---与全世界该领域的英才合作。
每星期会请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或者这几年涌现出的新星来做学术报告,这首先给了教授和学生们学习的机会,同时CLSP(center for language and speech processing)和全世界这个领域的学者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其次,这么做也有助于CLSP从政府和军方获得研究经费。
CLSP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举办夏季研讨会,大家在一起工作的封闭开发活动,时间持续六周。
在美国,读博士最重要的是选对导师和实验室,而不是徒有虚名的大学。
3. 从巅峰到谷底
美国大学的一些黑幕,大部分教授并不愿意放那些能够出论文的博士生较早地离开。Oral exam没过,但是证明了新的算法。
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选择了小公司Google,放弃了拖延的IBM和ATT。
結束語
首先,本科就学到Google工作花了18年,养成了一辈子学习的习惯。
第二,复杂的读书经历,使得自己最终受到了纽曼所推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的、非常精深的专才教育。
第三,我的每一次坏运气后来似乎都变成了好运气。没有直研,但是找到了喜欢的研究领域;1989年后没有资格出国,才没有像清华前后一两届的很多校友那样在美国找一个二流大学、二流专业读书,而是在我积累了足够多的研究经验后能够进入约翰霍普金斯的CLSP;正式因为第一次GBO的失利,才让我发明了一种机器学习的算法,被使用至今;正是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碎,经济危机的到来,才使得我没有去那些老牌实验室,而有机会到了Google。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不必担心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会再跑了,这就给了我这样的长跑者以及会。
对于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十八九岁时未必能够想得很清楚,并不知道会对什么产生兴趣。但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那时如果他还能够学习,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了。
客观地对待成功和挫折的人,在外人看来就能不断地有好运气。人在成功时,并不会因为这件事的发生而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也不会因此而一夜之间就变得一无是处。
本科生应该去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著名学校,因为它们聚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学生。对于硕士生来说,则要找一个好的城市,因为那里的机会要比偏远落后地区多得多。对于博士生,最重要的则是教授和实验室,因为专长教育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一个好的教授不仅能在学业上把博士生培养好,而且能够让博士生有一个极其开阔的视野,并且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发展铺平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