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朗读者》
1.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
2. 罗素
抑郁、疲劳、神经紧张的原因之一是,不能对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东西产生兴趣。结果便是,清醒的头脑不停地思考着某些问题,其中也许还有着焦虑和担忧的成分。除了睡眠以外清醒的头脑永不停歇,而让下意识中的思想慢慢地孕育其智慧,结果是容易兴奋,缺乏洞察力,烦躁易怒,以及丢失平衡感。
凡是那些在作出重大决定之前必须先“睡上一觉”的人,真是聪明之极。
——《幸福之路》
3. 杨绛
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走到人生边上》
4. 托尔斯泰
人的整个一生,从诞生到死亡,与生命中的一天从醒来到睡下很像。
这之间不同的只是,人睡着和醒来的过程只发生在短短一个早晨,而人的诞生和成长则是发生在许多岁月期间。
接下来生命中一天中的情形和人的整个一生的过程也是相像的。一个人醒来之后,便工作,操劳,越来越有精神,但工作到中午时——便会感到不像上午那样劲头十足了。而到晚上的时候,就越发感到疲惫,想要休息了。人的整个一生也完全如此。
人在青年时代精神振奋,生活得很快活,但在人生的中途则没有这种劲头了,而到老年的时候已经感到了疲惫,越来越想休息了。正如过了白天就是黑夜,人躺下休息,他头脑里的思绪开始混乱起来,当他熟睡了,进入另一片天地,便对自己无所知觉了——人在死去的时候也正是如此。
时间掩盖了死亡。只要你生活在时间之中,你就无法想象它的终止。
5.康德
为什么死亡的概念没有形成它本可以形成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就我们的天性来说,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在现时中完全不必去考虑死亡。
我喜欢自己的花园,喜欢读书,喜欢爱抚孩子。当我要死去的时候,我将失去这一切,因此我不想死,我害怕死。
你要是怕死的话,那么想一想,假如你必须永远像你现在这样生活下去的话,你会感觉怎么样?
不论盼望死亡,还是惧怕死亡,都是不合情理的。
理性的生活,就好像一个人在身前远远地打着一盏灯笼,来照亮道路。这个人永远也走不到那片被照亮的地方的尽头——被照亮的这片地方总是走在他的前面。理性的生活就是这样,只有在这样的生活中才不存在死亡,因为这盏灯笼将持续不断地闪亮到最后的一刻,你跟随着它,泰然自若,并且在你整个的生命过程中都是如此。
儿子总是住在父亲的家里,而帮工在家里只是暂时的。所以儿子跟帮工的态度不一样,他要事事关心父亲的这个家,而不是像帮工那样,想的只是拿到自己的报酬。如果人相信他的生命不是以死亡而告结束,则他就会像住在父亲家里的儿子那样生活。但如果生活就像现在世上的这个样子,那么他就会像帮工那样做,加紧享受在这种生活中所能得到的一切。
每个人都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他是主人的儿子还是帮工,随着肉体的死亡他是彻底死去,还是并不会彻底死去。当人一旦明白,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死亡的,也存在着永生的事物,那么无疑,他就会在这种生活中更多地关心那永生的,而冷淡那死亡的—也就将像主人的儿子,而不是像雇工那样地生活。
“当你来到世上的时候,你在哭,而周围的人都在欢笑;而你应当这样做:当你即将辞世的时候,要让所有的人都哭泣,而你自己却在微笑。”(印度格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