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儿子的两位老师来家访,由于我和老公也是教师,教师遇教师,就有了更多话题可谈。作为家长,我们坐在老师对面,虔诚地跟老师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我们看来,儿子身上有很多毛病,比如:好讲话,自律性差,多动,做作业不认真,学习不主动………我们自己当老师,看多了各种类型的孩子,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是“别人家的孩子”那种类型。可是,尽管我们严格教育,儿子还是特别顽皮,让人伤透了脑筋。
就在我们一遍遍数叨儿子的毛病时,刘老师说:“孩子就没有优点吗?”这句话把我问着了。刘老师说:“你们要多鼓励孩子,多多表扬啊!”我才突然意识到,对于儿子,我们的确批评的太多了。
老师走后,我回顾着我们与儿子相处的这些年。这些年,我们真的是经常在批评他,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每次他跟我们说:“妈妈,你看我拧的这个魔尺造型。”我总说:“一边玩去,别吵吵。”他自己去一边自己玩了。他跟我说:“妈妈,我写了一首诗,你帮我打出来,我要给校报投稿。”我总是一边忙一边应付他:“等我有空的时候。”结果一年了,他写的诗也找不到了。他跟我说:“妈妈,我们用洗洁精做吹泡泡吧?”我说:“不许捣鼓,弄一身水就揍你。”他考试回来跟我们说考了96分,我们总是执着于他怎么丢失了4分,却很少因为他的96分表扬过他。
回顾种种,的确我们两个教师家长,对待自己的学生时,总是特别有耐心,特别有爱心,及时鼓励,不断表扬,我们也知道这样对孩子好。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时,总是特别没耐心,特别容易急躁暴怒,总是特别吝啬给予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总是盯着他的缺点,看不到他的闪光点。
我们总是看不到,他那么爱读书,那么爱画画,那么懂道理。再怎么恶狠狠地教训他,他都紧紧贴在我们身边。你看他那么多闪光点,我们都看不见。的确,我们是把爱心、耐心都给人自己的学生,把臭脾气、冷暴力都给了自己的孩子。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儿子挺可怜的。那么小小一小只,总是默默承受着我们的不耐烦。《学习的革命》中说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总是不敢尝试,做事缩手缩脚,畏前恐后,缺乏自信和底气。这在儿子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不自信的影子。
这样的道理我们比谁都懂,却没有做好。反思自己,以此为戒,希望我们都温和而坚定地陪伴孩子成长。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及时鼓励孩子,看到他的闪光点,让孩子在阳光下自信满满地奔跑。
我想到一个泰国教育短片《豆芽》。短片中的小女孩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天和妈妈在菜市场看到豆芽摊位有很多人,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的那么好?妈妈答道: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这时小女孩问:那我们可以种来卖吗?妈妈简单想了一下说:嗯,我们试试!
妈妈对于孩子偶然间提出的小小想法,并没有打压否定,反而是鼓励孩子将想法付诸实践,并主动参与其中,着手开始种豆芽。但是两人第一次种豆芽并没有经验,豆芽枯死了,女孩和妈妈看着干枯的豆芽很伤心。
没想到一转眼,妈妈又重拾信心:“没关系,我们再试试”。她们一起找来种植豆芽的书翻看查找。在改进了种植豆芽的方法后,这时小女孩问妈妈:这次我们会成功吗?妈妈的回答总是充满力量:我们试试!
但结果还是令人失望的,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小女孩和妈妈陷入了沉默。面对又一次失败,母女俩从书中找到了原因,发现是因为没有按时浇水。可是妈妈要做零工补贴家用,小女孩又要上学,没办法按时浇水。
一次下雨,妈妈从漏雨的房顶得到灵感,于是母女两人一起捡了很多塑料瓶,穿到木杆上装满水,扎几个洞,挂到豆芽上面给它们浇水。面对第三次尝试,小女孩又问了一遍:它会成功吗?妈妈再次露出自信的笑容说道:我们试试!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像一剂神奇的养料。
这养料不仅帮助豆芽成功长出,也滋养着小女孩的好奇之心!看着小女孩开心的笑容,妈妈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小女孩似乎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式,扬声说道:我们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