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资料图片)
袁世凯家族墓的守望者
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古时是有名的僧侣集散地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那里建了寺庙,因寺内有白塔,故称白塔寺。因地下有龙山时期及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所以此处又称白塔寺遗址。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此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清朝末年,袁世凯家族把墓地选于此。之后,袁世凯命人在此修建袁家花园。为防外人入内,他还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形成柏林,并把柏林栽成九宫八卦的阵形以护卫这方水土。
据当地人讲,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
如今,原来的白塔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袁氏家庭墓地也仅存5个碑楼。由于白塔寺久负盛名,香火至今依旧旺盛。在白塔寺遗址上,柏林、廊房和碑楼,成了白塔寺三景。作为袁氏家族墓地的守望者,白塔寺柏林现在景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一览白塔寺柏林的“幽微灵秀”。
柏林呈九宫八卦阵布局
近日,记者顺着商水县城通往平店乡的公路,乘车40分钟左右,来到白塔寺。此处现在是一个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在公路的北侧,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柏林:柏树一行行一列列地站立着,像一个个卫兵,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白塔寺东面,有条清水河,步至河边,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有几只野鸭在水里嬉戏。白塔寺向西不远处,又见一水沟,村民说这是孙洼沟,该沟在白塔寺东南角与清水河交汇。从地理位置看,白塔寺正好位于清水河与孙洼沟的交汇处。
据长期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平店二中教师付海水介绍,此处虽称白塔寺,可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了学校,即现在的平店二中,至今只保存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其沧桑的模样,好像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村民们讲,原来的白塔寺分东西两个寺院,从西寺院到东寺院,挖有一条地下通道。从东寺院向东约25米处,用红石建有一石桥,名曰青龙桥。青龙桥东约100米处,有一龙王庙。当时白塔寺西寺院西约100米处,用白石建有一座石桥,名曰白虎桥;西北方向500米处建有庙宇,叫三光庙。所以当地人称白塔寺是“桥端庙庙端桥”的风水宝地。
清末,袁世凯家族遍寻风水宝地。由于西北东南流向的清水河与孙洼沟汇聚白塔寺前,拐向东南,此地势正是堪舆学所称二龙戏珠风水宝地,见此,袁家开始在此建墓茔。墓茔占地24亩,并立三门,东为朝阳门,中为午门,西为望月门。从此,白塔寺成为豫东大地一个沾帝王家风水宝地的名胜古迹。
当时,为防外人入内,袁世凯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并按九宫八卦阵形排列,在几十亩地面形成平原地区少有的庞大的人工柏林。
刘振玉何许人也?当地村民说,他是晚清秀才,精通风水术数,老家商水平店,参加过洋务运动,失败后隐居白塔寺,后袁氏家族请他布置袁氏墓地。由于刘振玉把柏林种成九宫八卦阵形,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据传,当时刘振玉的一个同村人到柏林找刘振玉,在柏林转了一天也没能出去。
民俗专家考证,柏林栽种确实符合易经卦理和九宫布局。
由于病虫害和人为采伐,现减至600余棵,但仍蔚为大观。现在存活下来的柏树最大胸围0.9米,高20余米,最小的柏树胸围也有0.3米,高12米左右。如今,柏林绵密,枝叶茂盛,景色宜人,尤其是冬日大雪初霁,银装素裹,雪压松柏愈显苍翠……这里也成为当地少有的美丽风景。
总之,白塔寺柏林依其大量的古柏、地下遗存及袁氏墓茔形成的综合遗存,对研究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的历史、袁氏宗族的历史和清末民初埋葬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柏林下有龙山时期遗址
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白塔寺柏林管理站,记者见到了管理人员李德军。一谈及白塔寺遗址,李德军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这里原本有一个集市,几年前,为保护地下遗址,当地政府已将集市迁到了孙洼沟北岸。
据《商水县志》记载,商水平店乡的白塔寺遗址位于白塔寺清水河和孙洼沟交汇处。遗址深层有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浅层有汉朝至明朝的遗存。在遗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汉墓,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颈罐、鼎、鬲、几何纹榫口砖等。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这里建了白塔寺,当时香火旺盛,佛事不断,是佛教在商水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遗址的东南部还有仰韶时期的遗存,西南部有大汶口时期的遗存,据此推测,此处应是古代人类生存繁衍的聚集地。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这里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且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因此这一地域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地。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万历43年维修白塔寺记事碑,确切地记载了当时白塔寺的概况及僧众化缘、香客施舍维修寺庙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将寺庙改建为学校,后来“文革”中拆除了大部分庙舍,新建教室、办公室,开辟操场等,如今这里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
白塔寺遗址面积较大,地下遗存丰富,年代久远,时间跨度较大,因大量柏树成林保护地面,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加之地面袁世凯家族墓碑,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含量丰富的综合性文物遗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柏林环抱5座袁氏碑楼
在柏林深处,记者看到5座高大的碑楼东西走向并排站立,彼此间隔30米左右。记者吃力地读过碑文后,才知道这几座石碑是袁世凯的祖母及几个叔父的墓碑,上面的碑文是名人徐世昌亲自撰文并书丹,书法刚健娟秀,朴素端庄。“袁世凯家族居于项城,为什么把这里辟为墓地?”记者不解地问随行的李德军。李德军说:“这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啊。”
据《项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因白塔寺遗址一带为“宿龙之原,气象万下,蜿蜒盘绕,干向子山,六八鼎时,二凹迥环,青龙舒气,白虎闭关,乾坤合运,缔造天然”的风水宝地,袁世凯家族将此处辟为墓地。徐世昌为袁世凯祖母撰文并书丹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凯家族历史的-份珍贵而详实的资料。
《商水文物志》记载,白塔寺原为袁世凯之叔的墓地,其中一位官至二品。墓地规模较大,石刻精美。1985年商水县文物工作者在墓地中发现了5座石碑立于碑楼内,但未发现碑额和碑座。在2010年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碑额两件,两件碑额大小略同,高1.07米,宽0.8米,厚0.24米,碑额正中牌位内竖书篆书“恩纶”二字,牌位两侧有二龙盘护,雕刻工整细腻,为研究项城袁氏家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袁氏家谱》记载,清朝末年,项城袁世凯家族通过风水先生找到白塔寺这一区域,尽管远离袁宅数十里,由于此处被传为风水宝地,对家族兴旺、后人仕途大有俾益,袁氏家族出高价买下此处土地数十亩,辟为家族墓地。袁世凯的祖母杨太夫人及叔父袁保基、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夫妇均先后埋葬于此,并拉起围墙,广植松柏、花木,雇人看管。民国初年,袁世凯荣登大总统宝座,遣人整修家族墓地,勒石树碑,对白塔寺祥瑞之气感恩拜德,大加褒扬。现遗存有民国三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撰文褒扬杨太夫人并书丹石碑一座,背面绘制有坟冢风水位置图。徐氏后任民国总统,其书法师承名家,功底深厚。另有袁保基(追封二品)、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神道碑共五通,皆为徐世昌书丹,青石刻造,高近3米,保存完好,弥足珍贵。文革时碑楼被当地群众拆除,石碑铺作桥板,坟冢被平掉,地下未动。后经商水县文化部门努力,将散落的石碑搜寻集中,在原地重建碑楼,并委派专人看管。1978年此处公布为商水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6年白塔寺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碑楼碑记属有:“清朝赐进士出身军机大臣……太保民举国务卿东海徐世昌谨撰并书”,又有时间“中华民国叁年岁次甲寅吉日”,碑的左下角书有“禹州李中州,候殿选镌石”的字样。从落款属名来看,此碑文就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撰并书写的。从史书记载来看,袁世凯与徐世昌交往甚密,此碑文也是一个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