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旅程(三)

作者: 辽东沈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11:22 被阅读86次

                          文/沈吉(继)来

            说了一大堆他人,也亮亮自己的底牌吧,这既是给别人观察你自己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给我自己的后人一个交代。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98年的春季。一个星期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这天我早早起床,准备回老家看看母亲。我知道,如果一两个月不回去,母亲肯定会想我,这是我们母子两二十来年养成的习惯。当然,我回趟老家来回也就是二百公里左右,过去坐公交车需要到大石桥换乘,大致需要三四个小时。在九八年的时候回趟老家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到长途客运站乘坐公交车,另一种就是打出租车,由于打出租车费用太贵,我每次回去只好选择公交车。为了能在家多停留些时间,我每次回去都要起大早,回来的时候都要乘坐最后一班车。

            做什么事情只要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我每次回家,都要事先往家里打个电话,通过在家的兄弟或其他人告诉母亲一声,因为这样至少会让母亲知道我什么时间回来,以期尽量减少母亲对我的挂念。我常听到人们说,父母对待儿女都是远的亲,近的臭,我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反正母亲对我是这样的。除冬季之外,我每次回家,大多时候母亲就会早早坐在河边的碾盘上等候我,我远远地看到母亲坐在那里,我的视线就时刻不愿离开母亲,当我走到小河岸边还没有过河的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一声“妈……!”,妈妈每当听到我的呼喊,立刻就从碾盘上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脚步踉踉跄跄,我三步并作两步“嗖嗖嗖”地跑过小河,来到母亲身边。这样的场景,到现在还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有一次,正赶上坐在河边洗衣服的四舅妈停下手中的活,抬起头,用着羡慕的口吻,大声小气地对母亲喊:

            “老…沈…那!五儿子又回来给你送钱啦!”

            “哈哈哈,那是。”母亲会心地笑答。

            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并不需要儿子多少钱,七十多岁的人,吃、穿、用都不需要自己花钱,只是父亲去世后自己生活有些孤单,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陪她说话唠嗑,时间长了有些寂寞,虽然平时手中零花钱不断,有时还能和周围老兄弟老姊妹玩一玩纸牌,但是还是有些话无法对外人说,“家丑不可外扬”。虽然母亲和老弟一家住在东西屋,母亲不方便时有兄弟照料,但是,老弟对母亲的照顾不见得那么细致入微,母亲有些想法不愿对周围的兄弟们说。母亲只希望她想把心里话说给能够有耐心愿意听她倾诉的人,我在母亲的眼里是不二人选,这一点,我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我必须定期回去,逢年过节有时还会在家里待上一宿。

            母亲见到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有一年,我和爱人回去过春节,晚上我陪在母亲身边睡觉,睡觉前,母亲卷了十多支旱烟放在枕旁,熄灯后,一边抽烟,一边与我唠嗑,熏得我嗓子直冒烟,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母亲一支接一支,说不完的话,抽不完的烟,那天晚上一直听母亲唠叨接近半夜十二点,还意犹未尽,我只好跟母亲直说,“妈,我困得实在不行了。”母亲才让我睡觉。

            还有一次,我在八九年读电大期间,由于毕业期末复习紧张,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去,母亲就通过三哥给我打电话,说母亲想我了,我只好在星期天赶紧回去,并向母亲解释原因。

            天下做父母的,有谁不心疼自己的儿女,有谁不了解自己的儿女。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惹母亲生气过,不管母亲说的对不对,我从不反驳,都表示尊重和理解,我要做的只有倾听、解释和劝慰,从来不会埋怨母亲,这可能是母亲最喜欢我的地方吧。还有一点,我在走出农村前,我是兄弟中待在母亲身边时间最长的人,要说谁最了解母亲,那当然非我莫属。因此,母亲既能读懂我,我也能读懂母亲,我就好像是母亲的小棉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路旅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gyc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