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袁晓峰老师的一本绘本,从标题开始,就抓住了大小读者的心。
于孩子:那是常有的心声٩(๑^o^๑)۶。
于家长:那是无法理解的困扰(ง ˙o˙)ว。
拿到这本书后,我们在同事间先流传了起来,大家转给下一位的第一句话便是:“说说看,你看完后的直接感受是怎样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对于父母的人意义,于是组织了家长沙龙一起来共读。
再读《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
几乎所有做父母的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①兰兰的妈妈好智慧,我们平时都太着急了,应该向她学习。
②如果把书讲给孩子听,他会不会就不想去上学了?
妈妈的智慧——懂孩子
世界上比“我爱你”更动听的话,应该是“我懂你”吧!
当兰兰问“今天我可以……”时,妈妈的回答总那么简单又充满鼓励(也会妈妈在读的时候体验了一点点的不耐烦,但我认为是平和稍加鼓励地意味):“可以!”这两个字却又一点也不简单——那是多少家长都说不出的词语啊。不上学?怎么可以?!不上学,学不到知识怎么办?不上学,家里没有人照顾你怎么办?不上学,养成了坏习惯可不好!吧啦吧啦……于是孩子哭闹着和爸妈一顿较劲,最终不是甲方败下阵,就是乙方无奈妥协。
但书中小女孩兰兰的妈妈居然能那么轻松的说出“可以”二字?!
是啊,不是因为她真的纵容孩子,而是因为她是真的“懂孩子”啊!
有些父母认为这本书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父母更容易心急火燎地对孩子进行回应,“快点快点,别磨蹭”。也或许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们都会经历这样的“早晨小战争”。
读懂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孩子们早上醒来问“今天我可以不上学吗?”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换作是大人,我们每天起床是自愿的还是被闹钟叫了好多次才起的?责任感、时间紧迫感、为了梦想为了工作为了孩子,等等…但孩子们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们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快点”。
小孩子的世界里,是没有那么明确的“时间概念”的。就像有一天我家苗宝突然问了我一句:“妈妈,为什么要快点?”我瞬间愕然、不知所措。
孩子的时间观念,需要慢慢地科学性地进行练习,而不能生拉硬拽。
当然,不想起床,不代表孩子不想上学。那为什么孩子们会频繁说“不想上学”呢?大家经过一番探讨,总结了孩子们的心声。
可能只是有点没睡醒、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挫、可能是想和妈妈在一起、可能是有还未完成的小梦想——就像兰兰一样。
如此看来,孩子们的表达往往不是原因,只是他们想出来的解决方法,那个真正的原因,则需要我们用心去看到,去理解他们,接纳他们,等待和帮助他们跨过那道坎,或完成小小心愿。
闹钟——全书的时间暗线
从不到7:00到7:50,整整50分钟,这几乎是每一个妈妈都太深有体会的时间段、也是最容易和孩子们发生争执的50分钟。
很多家长根本无法容忍孩子用那么长的时间,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乖乖听话的、没有起床气、自觉自愿起床穿衣洗漱吃饭的孩子,然而事情往往不如所愿。
看起来兰兰好像并不配合妈妈,但事实上,她顺利的起了床、自己刷了牙、吃了丰盛的早餐、换上了衣服、背起了书包,还穿上了鞋,而事实上,妈妈只是她的观众和听众,甚至可以说,妈妈只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
这个过程让我们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处理事情前先处理情绪,就会事半功倍。
画面结构的变化对读者情绪的影响
从兰兰获得妈妈的“许可”后,每一次的母女对话都是用了两个单页和一个跨页来展示。从内容上看,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兰兰的想象。而趣味就在这一次一次地冲撞中凸显了出来,最后看到兰兰一边坐在地上穿鞋,一边还在询问能不能飞的时候,我好像也能真切感受到妈妈此刻的心情了,多么美好,又多么有趣,相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共鸣感受。
更多细节的观察,让我们更懂孩子
兰兰的床头、图书馆的地上都会出现一本书《梦想家威利》。当兰兰明确表达“今天不想上学”时,她的双手伸出来,好像是有特别想做的事情,妈妈说“好像不可以吧”,此时《梦想家威利》一书是在妈妈手里的,兰兰再次追问并表达自己真的不想去,这时的书又在兰兰手里,所以,这本书是兰兰从妈妈手里夺过去的,哦,这下子读者应该就明白啦,这本《梦想家威利》或许正是兰兰提出各种“要求”的缘由吧,因为她从绘本中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一早起来,“要实现梦想”这件事就显️十分急切,比“上学”重要许多哦。不过,妈妈正好看到了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于是不动声色的答应了,帮助兰兰完成了整个幻想过程。
兰兰每一页的表情和妈妈的反应也都非常细腻的反映出了两个人的心情变化,惟妙惟肖,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角色的情绪。
咦?爸爸在哪儿?
很多描述亲情故事的故事里,没有父亲的角色,这本不是什么事,却很容易在中国读者的心里打了个问号。(事实上,也有不少绘本里,只有爸爸没有妈妈。)
为什么大家要问这样的问题?
在中国式家庭里,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妈妈管理着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尤其是关于孩子的,而父亲角色的缺失,缺成了很多家庭的痛。
我们团队中却有一位好爸爸,他也聊到了自己在早上如何与孩子玩钻山洞的游戏来穿裤子,又是如何玩游戏和孩子面对作业这件事。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妈妈看,也特别适合爸爸们来感受和理解孩子,因为绘本真的是可以帮助大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神器。
哎?小猫咪是谁?
关于书中的配角小猫咪,这个一直陪伴在兰兰左右的小可爱,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呢?
大家也进行了大胆的猜测。
①是真实地家庭宠物,兰兰的朋友,能强烈感知到小主人的情绪变化,也是情绪的外化与强化的代言者
②是兰兰的假想朋友
③是爸爸的角色
无论是哪一种猜想,我们都感受到了绘本中,小猫咪所以带来的幽默趣味,令人不由的会心一笑。这种简单的快乐,也足以另人回味无穷了。
更多的思考
共读这本书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留下的是关于如何面对孩子类似话语地回应、以及如何更懂孩子的思考。
大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比如:“游戏化的沟通和处理方式、先关注情绪后关注事情、学习从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眼神中去寻求真正的答案”等等。
而关于如何把这本书读给孩子听,还不至于引发我们不想看到的“不上学”的结果,则是大家不太敢于去碰触的。而我们的建议和尝试经验是:不要过多的停留在我们对书名的理解中,引导孩子去理解兰兰一系列动作的原因和过程,让孩子们引起共鸣,并可以去聊聊孩子们自己的梦想和小心愿。而如果还是遇到了类似的情况,那就学习兰兰妈妈那样来面对吧,也是种乐趣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