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生无死
——看《观音山》有感
By 平地摔的狐狸卷
部分借鉴其他影评
又是一部以佛教寓意结局的文艺片。
这是我给它的定义。前大半部分一直以一个偏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而且平平淡淡,没有过多的剧情和渲染。看了半天,我一直都不知道这个电影要讲什么,有一种看《在路上》的感觉,我跟着他们三个迷茫的人也一起迷茫起来。但是从南风回家,丁波和肥皂在酒吧喝酒,肥皂哭诉说杰克逊死了开始,影片到达了一个高潮,四个主角的生活变得彻底无意义了。而在最后四人一起帮助师傅重建观音庙时,常姐和师傅的一段对话,很真实,使人顿悟,到这,才解开了整个影片的谜团。
我觉着我得先介绍一下人物关系。电影有两条简单的线索,一是生活在底层的三个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都未考上大学。他们三个有各自的忧愁,电影里展现的除了生活的辛苦,便是与父母一辈的矛盾。范冰冰饰演的南风在酒吧做歌女,因为父亲酗酒而厌恶父亲,从而离家出走;陈柏霖饰演的丁波骑摩托做无证营运,与父亲有很深的嫌隙,母亲死了,而父亲娶了其他女人,这让他不能理解;他们的胖子朋友肥皂像个跟屁虫,是个不被关爱的富二代,在没有感受到家人的爱护下,也选择了跟同学们生活在一起。第二条线索是这三个年轻人的房东常月琴(张艾嘉饰),中年丧夫,又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儿子,变成了一个不想忘记过去的绝望主妇。在这三个年轻人租住常姐家的过程中,四个人发现了各自的秘密和忧愁,相互磨合,最后都从当初的迷茫中走了出来。
他们为什么迷茫呢?其实我们也可以提问自己,我们经常迷茫,甚至有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迷茫,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迷茫呢?也许,就像南风的同学说的那样吧“那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算什么,我们太渺小,才会迷茫,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缺少信仰。
说白了,整部影片讲的就是信仰。在信仰缺失的时代,导演想借一部影片帮助人们重拾信仰。影片中几个主角从迷茫地混在这世上,用我爸的话说就是混混,到最后有了希望,活得也通透了,找到了曾经丢失的信仰。而他们一起重建的观音庙,就是信仰的形象化展示。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观音庙早就毁了,佛像也被掩埋在废墟之中,连金童玉女都成了独臂。这种场面与其说有些荒凉,更不如说有些可怖。以庙或是佛像暗指人心,也是再恰当不过,本就是宗教信仰相关的东西。庙毁了,佛像没了,几个主人公也都跟没魂一样,迷茫的混在这世上。到了后半段,大家一起开始捐钱建庙,为菩萨重塑金身,自然是拾起信仰,重新树起了希望。有了希望,人也就活得通透了,始终放不下死去儿子的常月琴也懂得什么叫无生无死了,一直不敢在一起的南风与丁波也敢爱在一起了。我特别喜欢最后师傅说的一句话“无生无死,就是最好的未来。”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常姐的两次自杀,第一次是为死而死,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灵魂破散的死。是她对生活已无希望,对世界充满绝望,只为了告别痛苦而自杀。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信仰确立,为重逢而死,为了与丈夫儿子在另一个世界重聚而升华。这时已不是自杀了,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与家人团聚,这也正好应和了之前所说的信仰论。
常姐在影片最开始的郁郁寡欢,愤世嫉俗,一直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无法自拔,为整部影片奠定了沉重的基调。而在这三个一无所有的房客出现以后,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给我带来了快乐”,年轻人的热血把她从悲痛中带了出来,并在踏青时无意遇到了在观音山重建观音庙的师傅。他们一起帮助师傅重建观音庙,从而获得了缺失的信仰。常姐也决定在这绿水青山之间去另一个世界与亲人团聚。虽然大家都舍不得常姐,但是也因为信仰,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悲恸,而选择了尊重常姐。
我感触也比较深的是范冰冰饰演的角色——南风。范冰冰饰演的南风为典型的自毁型人格,她处理所有问题的方法都是搞死自己,吓死别人。无论是啤酒瓶砸脑袋强吻女流氓,还是爆饮白酒力挫她亲爹,再有卧轨试胆量惊煞丁波,无一不是以摧残自己达到击垮别人的目的。这让我很感兴趣,因为日常生活中貌似有这种自毁型人格的人非常多。我记得初中时候就有很多人自残,喜欢用刀往自己胳膊上划,很惭愧,当初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现在可以说当时是年少轻狂,是幼稚,感情受挫后就自己伤害自己,喝酒撒泼。可是再观察成年人,这种人还是屡见不鲜,就比如说情侣吵架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有点什么事自己就关小屋里哭个不停的。这些人是不是也算自毁型人格呢?这样的人很多,但是很奇怪,明知道这样做受伤害的只有自己,别人还在逍遥自在地快活,却还是这样伤害自己。说是这么说,但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时候也想不通,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道理我都懂。
不喜欢这部影片的大有人在。我也有不喜欢它的地方,电影前半部分铺垫太长,一直毫无情节,断断续续,让人看不懂,正所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这就导致了能把整部影片看完的观众很少,就像我们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大象》一样,有些同学说看着看着睡着了。但是正是这冗长的长镜头和平淡的剧情给我们时间以思考,就像我爸爸说的,很多人看不懂这种电影,因为现在的人都不爱思考,也看不下去这种电影。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
说到这,我想起中国的电影业。说实话,我和我爸都觉得姜文的电影拍得很好。前一段时间看《人物》,姜文的电影票房并不高,但是他不肯妥协,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拍戏。因为他认为迎合了大众口味的电影并不是自己想要拍的电影,他想要拍的并不是不用动脑子就哈哈大笑的无聊剧,而是有内涵、有想法、能引起观众思考的电影。有人说他的电影看不懂,这就显露出我们的弊端了。我个人还是比较推崇姜文这样的导演的,有时候也希望看一些让人开心的电影来缓解紧张的心情,但也不能次次都没有思考。我们现在需要重建的是思考的能力。
这是看到别人的影评,感觉写的很好,摘了一部分。
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南风、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下面与影评无关,只是想到的事情,怪只怪我是双鱼座,想法太多。
我想多说两句范冰冰,纯属个人想法。因为最近微博上大家疯转的马震动图,还有所谓的“戏不够,胸来凑”的评论,我想范冰冰的回应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武器“你心里面想到什么,你的眼睛里才会看到什么”。有网友力挺范冰冰,当然也有人黑,“谁说范冰冰没演技,超隔壁岛国……”吧啦吧啦的。我的个人观点是范冰冰演技确实没有很好,没有到让大家赞不绝口的地步,但是她也不是真的说完全靠这种戏码来抢戏。大家有目共睹的是,每一次范冰冰拍戏,都很认真,很想演好这个角色,而这些戏码,也只是剧情需要而已,难道是她非要导演给加上去的吗?就像大家看《色戒》,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有些人可能觉得尺度大,很合口味;但也有很多人是冲着其中的道理去看的,缺了这些剧情,也许电影就诠释的不够完整。没错,我是看的未删减版,像《阿黛尔的生活》我也看过,都是非常大尺度的电影,但是还是说,这些剧情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每个人的演技都是从差到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长。范冰冰也不是每部戏演技都差,像这部《观音山》,没有一点点大尺度的戏码,但她演的非常好。至少我看完了,觉得她演的很真实,不做作。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
说到这,我又突然想起了袁姗姗,一个从出道就一直被大家黑的演员,说她没演技,说她长得丑,更有甚者,要她滚出娱乐圈。不说她到底人怎么样,但是一句“滚出娱乐圈”真的让人心寒,这是最起码的道德尊重问题。我也不是很认可她的演技,略浮夸,但是这次《煎饼侠》中她饰演的角色真的很出彩。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应该宽容一点,给每个人一点时间。不喜欢、不认可,我们可以说,没有批评也就没有进步,但是还是看怎么说吧,至少要用让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语言。也请大家不要喷我,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并没有针对谁,或者冒犯谁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