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有寓意,要能给读者共鸣或提供新奇的感觉。
最近看的一本书毛姆的《阅读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小说。书中每个作者都是流传千古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作为历史名著也将被一代一代流传下去。刻画的人物也将被人们口口传颂,人们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作比较。而作者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呢?是什么原因会使他们留下千古名作?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天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七岁的时候写了一本小说,被当时的文学家们惊人天人,认为又一颗天才巨星降临人间。
托尔斯泰年轻时游手好闲,成家以后写出一篇又一篇巨著。
他们大都经历了丰富的感情生活,有的为情所困,追求过许多女人不得,有的挥霍无度,一直透支稿费,生活贫困潦倒,。成就小说中人物鲜明饱和的人物就来自于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经历。
听无戒老师介绍了四本书《子夜》、《一个人的朝圣》、《包法利夫人》、《百年孤独》,除《百年孤独》比较贵,其余的三本书都从Kindel上下下来了。
昨天把矛盾的《子夜》先看了几页,人物一开始出场繁多,描写老太爷从乡下进入大上海,不习惯这种灯红酒绿,如入妖怪都市,一下了血气冲顶,走了!
发现矛盾每写的一句话,都至少会带上一个动词。记得哪本书上说过,写作要多用动词,动词会使人有画面感。现在看小说不是看故事,主要是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场景和人物的。
矛盾描写《子夜》中的老太爷,从下船到回到已身为达官显贵儿子家的一段路程,心中所想眼中所看,以及受到的刺激,仿佛自己也在经历那一段。汽车像怪兽一样,还有女儿媳妇们的穿着打扮,也让他震惊,甚至一直陪伴着他的他自以为单纯的另外一儿一女,一进大都市马上就变了,儿子痴痴望着街上衣着暴露的女人,女儿一门心思想大姐的穿着打扮。老太爷一句话没说,全是心理活动,然后便血往头顶上一冲,就此晕过去,虽然经过抢救,却仍然去了!
老太爷虽然儿孙满堂,衣食无忧,但居然没一个人理解他,没一个真正知道要怎么样去关怀一个在乡间待了25年,从未踏出大门一步的老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就这么让他在到达上海的那一个晚上在儿女满堂的大豪宅孤独地死了。
我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对待父母,哪曾想过这是父母需要的么?逢年过节我们给父母钱,以为尽了孝顺,其实父母只是想要你在身边多陪陪他们。
就如《子夜》中的儿子,不分由来的把老太爷接到这繁花似锦的大上海,也没问过老父亲同意不同意,也不知道目前父亲的身体状况,兀自开一个专场舞会来迎接,又哪知连汽车都没见过的父亲会受不了这大都市的刺激!
看《子夜》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怎样写小说,并且也尝试着去写小说。却被这小说的中心思想给难住了,以往随笔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了,这小说是要有主题的,要给读者思索的,我却怎么也寻不到这种思路了。
首先是要有寓意的小说,然后要设置主人公,总不能只有一个人物吧,还要有次要人物和场景人物,这些人物不能有一个废人,都要围着主题而生。接着是故事情节发展,怎么样才能走向你要的结果,也就是能给人带来思索的结果。中间还要有对话,有场景描写,最好写出让人难忘的景色,和塑造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据说鲁迅塑造出的人物是最鲜活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都活灵活现,在不知怎样写人物时,就看鲁迅的书,看他怎么样写人物。
短篇小说中莫泊桑和契诃夫也是极好的,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的短篇,也可以借鉴。像以往的我写惯了随笔,真要转型来尝试小说,恐怕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不过既然开始了,就不惧往前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