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东博士明确本次研讨会的重点:
有些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老师进入了一些误区,比如为新教育而新教育,新教育与其它工作脱离,成为两张皮。我们要明确新教育就是教育。今天,我们重点交流学校做了什么,重点是什么?特色是什么,用了哪些新教育理念作为支撑,有哪些困惑等。
五小长:五小的重点是家校合作共育和营造书香校园。其中家校合作共育,我们通过请进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举行亲子阅读,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发布家庭教育视频等方式开展,还申报了省级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通过打造开放式阅读长廊,周末举办亲子阅读交流会等形式来营造书香校园。困惑是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的实践研究,很难深化。
郝晓东博士(以下简称郝博士:):找到新教育相关的理念、实践策略进行深入地研究,比如每一年的年度报告就有非常丰富的内容。
一小:一小的重点是营造书香校园和构建理想课堂,困惑是如何让教师在新网师的学习坚持下去?如何让老教师卷入到课堂改革中来?
郝博士:一小龙校长的发言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针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就很容易滋生更多问题。所以,我想我们要站在生本的理念、学生高质量发展这样的目标上来思考一些问题。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关键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应的是过去过度地重视了应试,而忽略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即德、智、体、美、劳中过度重视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四育。第二个关键点是每个学生的发展。过去更多地重视了优生,忽视了后进生、学困生的教育。包括高考,有几个考到清华北大,考到985、211,有多少人关注那些落榜的学生,应该得到怎样的发展。但是,定南的明天不取决于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考上985的学生,而是取决于那些没有考上一本、二本的学生,他们将分布在餐饮业、出租车、商店、快递等行业,成为了定南建设的主力军。这就是生本理念,我们要在儿童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发展的基础上,谈阅读、谈课改。比如家校合作共育、缔造完美教室,最主要归结到你对学生起到什么作用,在哪个环节中起到了作用。再说家校合作共育,其实包含了阅读、书香校园,是一回事,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习惯,要父母的支持,一年级的话,要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读,这不是家校共育吗?但是,你想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关键是什么呢?环境是一个方面,书籍当然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水平,老师对这本书的理解。而老师的水平的提高,不学习不行。例如我带学生读《苏菲的世界》,前段时间在旺苍带领老师们读《传习录》,我没有课件以及其他的策略,靠得是我自己对这些书的领会与理解。所以,老师能不专业发展吗?
再回到刚才的问题,老师的网师学习为什么不能坚持?是因为学习与实践两张皮了。为学而学,而不是为工作、为解决问题而学。这里大家有一个理由就是忙,如果只是忙,不学习,怎么能提高效率呢?怎么能带领学生读书呢?所以,我们还得牵住牛鼻子,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思考,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什么,老师需要掌握什么,这样倒推过去。而不是用外在的手段。
再比如课堂改革,你知道当下课堂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清晰了,只是在策略和方法上做的话,也会出问题,就是为环节而环节,为方法而方法,老师抵触的声音就很多。为什么这个老师用可以,那个老师用就不行,为什么在这个环节可以,在那个环节就不行,这背后是因为老师对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实质是什么的联结。这就会导致学生能拿个高分,却不喜欢学习。或者既不能拿高分,也不喜欢学习。是孩子不喜欢学习吗?不是,是我们老师错误的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如,课堂教学中的几环节几要素,是方法。这是工业时代带来的过度地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知识的魅力。怎样在学习中让学生喜欢上知识,这是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重大问题。再如我们共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没有课件与策略,但是老师们学得乐此不彼,那些方法都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关键是王阳明《传习录》的价值与当下生活的联结,它的魅力在那里。要实现这一点,老师不学习能行吗?靠师范院校学的那几本书能行吗?不阅读能行吗?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老师的学习,应该用什么方法,就不至于让老师们认为学习是个负担了。而应该抓住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牛鼻子来思考,要不然就解决不了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学困生的问题,你不理解学生,怎么能解决这些问题。反过来,理解教师自身也很重要,比如年轻教师走进教室自身很恐慌,怎么能让学生不恐慌呢。所以,不学习,种种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六小校长:在通读新教育相关书籍、报告之后做了一个通盘的考虑。从每月一事为切入点,撬动学校的十大行动。实现了课堂到课程再到课题这样的闭环。困惑是如何让在实验中步子迈得小一点,做得浅一点的老师深度卷入到课改中来?我们学校由郝院长的引见结识了管建刚老师,结识并实践了“习课堂”,解决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问题,后面要继续深入地解决如何在课堂中实现“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问题。”
郝博士:很多学校重视课堂教学,薄弱环节是课题。衡量一所学校、一个组织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的发展。可以借助课题的申报,来对学校整体的办学有一个规范的、系统的、深入的思考。从那种经验的、破碎的、局部的思考转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思考。这是新教育实验和学校办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和抓手,这对校长和老师的要求也很高。六小龙校长做出了表率,我很钦佩。
习课堂解决了课后作业如何少一些、学习成绩高一些的问题,这就倒逼老师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按分秒来设置任务,老师如何少讲废话等,做出了自己的成效。但是不能等同于理想课堂,只做到了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即知识的有效落实,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魅力,包括第三重境界等,习课堂就忽略掉了。
什么是知识的魅力?比如《春晓》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歌的魅力?“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都是大白话,有什么魅力,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些都不是让学生讨论能讨论出来的。它需要教师对诗歌有一定解读的能力。再如“定、南”两个字的魅力不是学生能讨论出来的。因为涉及到字源与造字方法的问题,是一个专业的内容。如果老师没有专业的发展,没有学科素养,我们说知识的魅力却只能走一些形式,很难深入。这一点在帕尔默的《教学勇力》中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大家可以学习。
学生知识的落实,只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一套大纲的落实。他特别强调第二套大纲的落实。阅读如何来实施,并不是拿起书来读了就行,也不是读了10本比不读就好,而是要为第一套大纲提供智力支持。第二套大纲越丰富,第一套大纲落实的越有效。第一套大纲的落实,又为第二套大纲的落实作保障。二者是一个相互相成的关系。课外阅读的量越大,智力背景越丰富,校内学习起来越容易。校内掌握的方法越有效,越能增加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我个人的语文水平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课外阅读。所以说,理解理想课堂,需要更多理论工具的介入,才能更完整的理解。老师不学习、不阅读专业知识行吗?不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两套教学大纲,不去理解《教学勇气》中说到的挖掘知识的魅力行吗?概念如果贫瘠的话,我们只会单维度的看问题。校长也好,教研员也好,要对“教育史”有一定的了解与研究,比如工业时代的教育与现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区别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教育、办好教育。
二小:学校一是主要通过项目组来引领学校的新教育工作;二是注重融合,提升效益;三是打造书香校园;四是研发多彩课程。问题是如何把学校的九大课程做深做细?
郝博士:新教育实验中的研发卓越课程的理念与方法对你的工作有哪些启发与帮助?要想把课程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对课程本身的领会,如,什么叫课程?建议可以深度共读相关的书籍,搞清楚课程是什么,做起来才能有一个方向。再如,课程与活动有什么区别,杜威对课程四要素的阐述是:一是目标,课程目标是什么;二是资源,用哪些资源来实现目标,三是组织方式,怎样去运用这些资源;四是评价,我们如何评价实现了目标没有。
你谈到的“课本剧”,怎样才是课本剧课程?课程目标是什么?“课本剧”不是用来考试,而是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是来弥补单科学习的不足,要培养学生的组织、表演、表达等综合能力,是融合了语文、音乐、舞蹈、手工在里面。在明确了目标的基础上,一是要求全班都参与;二是把一本书改编成课本剧;三是学生竞选角色;最后排练演出,获得自信心等方面的提升,这就是课程。否则就不是课程,而是活动,而这些则要求教师要对课程理论有理解,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否则的话容易盲目地实践。
实验学校:学校正在进行校建,条件相对艰苦。学校有23位教师参加新网师的学习,反响都比较好。问题是教师的内驱力不够,大多是靠行政推动来实现,能不能在教师节的时候进行表彰,以此推动教师积极性。学校的新教育实验重点是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课程研发等。注重班本课程的研发,课程的展示,课程的叙事。困惑是如何让班本课程进行深挖,如脐橙课程。
四小:我校的新教育实验,重点是以缔造完美教室和构筑理想课堂为主,融进十大行动之中,落实在课后托管课程中,发现教室的生命越来越蓬勃。构建理想课堂主要是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进行变革,全校教师共读《教学变革》,近几年教学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后的重点是,托管二的课程要深化、优化;二是继续抓构筑理想课堂,加强教研的力度;三是如何发挥新网师学员的辐射作用。
三小:学校首先重点强调新教育实验是与学校所有工作相融合,用新教育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比如缔造完美教室,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改进。二是通过“三专”模式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课程群的研发,重点是劳动课程、足球课程、客家文化课程、阅读课程等。困惑一是新网师的学习,其他综合学科的教师学习的内容比较少,能否增加相关课程?二是学校的课程如何更系统?
七小:我校地处县城边缘,各方面资源较欠缺,家校协同育人方面较弱。我们阅读工作的推动主要是先给任务,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阅读的进行。重点任务是厚重孩子的成长经历,通过好老师来成就好学生。于是,我们进行了系列活动,一是与村长联合举行“村校读书会”;二是带领学生走进身边企业、场馆参观体验。困惑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如何激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