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1-27·随记·思考碎片

2023-01-27·随记·思考碎片

作者: Gabril阿冷 | 来源:发表于2023-01-26 21:00 被阅读0次

1.

最近的思维真的很细碎,思考的东西也很奇怪。有时候甚至会去思考一些自己过去奇怪的梦的合理性。

我经常会作一种梦,就是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高中校园,和熟悉的同学们在一起上课。但在梦中,我却不知为何,清晰地知道自己已经是个30多岁的人了,再读高中,再去参加高考,是一件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

然后,从某一次梦开始,我逐渐会开始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和我一样,其实都是30多岁了,但出于各种原因,仍然在高中学习。比如说想考个比当初更好的大学之类的。甚至说连我自己,都是想着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之类的,才回来高中。

其实放在现实就一点都不合理,如果想再提高文凭,考研考博去就行了,根本用不着再读三年高中,更别提还和高中生们抢高考名额了。

之所以总是梦见高中,可能是因为我这个“漂泊”的人生,初高中是最稳定的,都在同一所中学,足足呆了整整六年。除此之外,小学转了一次学,幼儿园也跳了一次级,大学自然只有四年,留学也就一年多,之后每份工作好像都不超过三年,直到现在这份工作,虽然已经六年了,但因为疫情等情况,也不会一直留在办公室,更不会寄宿在学校。

所以说最熟悉的环境的安全感……或者说是情绪惯性,真的会影响人的梦吧。而且,也许是15岁前的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在那之前,人的记忆是更全面和详细的;在经历高中的学习和上大学后,人的记忆变得更为概括和抽象,就不容易在梦中再现了。

……

再然后,就是今天中午的梦境,合理性更“强”了。

大家之所以回来读高中,并不是因为那种颇有点功利的理由,而是……大家都想回来重温那一段青春。

但想想那画面,也会觉得很奇怪:一堆已经没什么青春活力的老青年跑回学校假装是学生什么的……也说不定,大家就是回来寻找当年那点鸡血?比如在体育课上……呃……除了某几位还在保持运动的老同学,大家应该都会几分钟就累垮吧哈哈哈……

不过,一些随之而来的念头也油然而生:真的会有这种“商品”吗?它的价值是什么?既然大家都是来体验的,那么老师是谁,会讲什么课呢?

应该……没有什么价值吧~~要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拿出一段时间回到学校体验校园生活什么的……怎么看都有种完全提不起劲的感觉……

毕竟,内心似乎已不像当年,对未来有着无数憧憬了。

在这种时候,作为一个不喜欢也不想要孩子的人,突然找到了一个要孩子的想法。

那就是,单纯想近距离地去看看,孩子们对未来保持憧憬的眼神吧……

2.

《流浪地球2》真不错。

特效基本可以说是达到了目前国产电影的天花板。就算拿好莱坞标准来说,我都愿意给8分,甚至8.5。

剧情也很有意思,(个人的体会)刘培强和图恒宇的明线纠缠,周喆直的侧写,实际都是围绕着550系列量子计算机这个暗线、也是真正的主角在展开。特别是彩蛋那一段,明确地给我们点明了这一点。

其中,马兆这个角色,作为图恒宇的领路人,也有着大量的疑点,导演的精心设计让这一块变得非常具有讨论性。

我一直很同意一个观点:一个影片的有趣程度与它可以展开讨论的点成正比。角色语焉不详,故事中一堆谜语人会让人讨厌;而太担心观众看不懂,什么都摆到眼前,则让人有种啰嗦和讲故事能力不强的感觉。毕竟,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和留白,留下遐想空间才是最高级的手法,也是最能让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手段。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开放性结局”。但开放性结局不是说给一个没有把话说死的解决就叫开放性结局,而是按照剧情给出的线索,结局可以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这可能性的背后都可以有一串完整可以追溯的线索、证据或暗线之类的,那才叫做真正的开放性结局。

而这一次郭帆导演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电影中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角色塑造、细节对白、镜头语言等等。而在MOSS这个主角身上自然是最多的。

其中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是图恒宇的两个镜头:

影片中用一个镜头,在同一个场景里面放出来数个不同时期的图恒宇,来说明在将550-C量子计算机进化到550-W版本的14年间图恒宇曾做过的事情。

然后彩蛋中,又用了一个镜头,在丫丫的一个房间里,放出来图恒宇和丫丫的多个互动场景,来表达他们平时过着的幸福小生活。

仔细想想,前一个镜头,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在现实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而后一个镜头,同样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此时图恒宇和丫丫都已经是数字生命体,又是在量子计算机这种可以同时执行极大量任务的载体之上,那么这个场景在这个设定之下却是可以实现的:在丫丫的房间里,有很多图恒宇和丫丫在互动,而这些互动的主导和结果又同属于一个图恒宇和一个丫丫……

这个时候,MOSS所说的“我和你关于‘死亡’和‘现实’持有不同的意见”就变得特别有嚼劲。

同时,马兆的很多行为特点和人物的对白,也开始变得疑点重重。

马兆很可能就是那个促成MOSS出现的人,甚至他从一开始就以这个目标在行动。明明他说“死了就是死了”,要“关注现实”,当初却又是他给丫丫做了备份;他对生死如此看淡,也不愿意自己的备份让别人拿去当宠物来研究,而遗言却是一个莫比乌斯环;他似乎一直不支持数字生命,但嘴里强调的却永远是“法律规定”、“你这样会犯错误”,而没有真正直接去说数字生命哪里不好;最初就是他让图恒宇偷偷把丫丫的备份放到550-A计算机之上,后来又是他暗示550-C能让丫丫的寿命增加,最后甚至也是他放任了图恒宇将丫丫上传到550-W……

疑点很多,不能构成有力的证据,但这样这个故事就扑朔迷离起来,变得特别有反复品味的价值。

如果啥时候上了网络或出了DVD之类的,还是得一点点地细细看一次。

3.

2023年,该来的还是来了。时间这个明明不存在的东西,却一直推着我们往前走。

真正推动我们的……按现在的理论,应该是“熵”吧。

某天洗澡的时候……咳咳,感觉洗澡真是个思考的好时机……或者,游泳……怪不得说智者乐水?感情是人泡在水里能长智商?哈哈……

洗澡的时候突然想起来那句经典的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我总认为,这句话的合理性,是已经远远超越了历史上的王朝迭代这个层次的概念,而是对于物质运动的一种概括。

就那前面的“熵”来说,它的意思简单来说,任何一个系统被建立后,都会不可阻挡地逐渐变得混乱。比如说新家刚搬进去整理完之后,一定是非常干净整洁的。但这种整洁一定会逐渐被破坏。

那么对于生物体来说,从出生的系统到最后的衰老死亡,其实也是一个身体内部的秩序变得越来越混乱的过程。为什么人老了开始容易得病,从“熵”的理论上来说,就是因为体内的“熵”值太高了,系统一旦混乱到一定程度,就会损坏,就会分解。

这就是所谓的“合久必分”。

那么“分久必合”呢?

我觉得是生命的出现、分化、进化,以及是高等生命之上的文明的演化。

就拿哺乳类动物,乃至说精密得至今我们都无法完全透彻地理解的人脑,便是由极其大量的简单细胞“合”出来的。

这种大自然的最高生命杰作,实际也暗含了深刻而简单的自然规律,所以“人心”“感性”其实也是“天道”的一部分。

顺带一提,近来我还感受到,同样暗含而且极为贴近“天道”的东西,还有“音乐”和“建筑”。

物理学,以及以物质为基础的一切现代科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类以理性来认识世界的方式。以目前来说,其实是无法穷尽世界的真相的。

……

有点跑偏了,哈哈。但也没有完全跑偏。怎么说呢?

先回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熵会一直在系统中增加,这是不可逆的。为了延缓系统的混乱和崩溃,生命体一直都有设法减熵的行为。

比如人体的自我修复,比如生物的共生关系。

而到了人类社会,减熵的行为就更多了,比如保养铁器,维护机械之类。

更抽象一点,“客服”“公关”“人事”“管理学”这些东西,都是“减熵”的手段。

当然,所谓减熵只是一种说法,而且基本上只是“延缓”熵的增加,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让熵值“减”下去。

比如说磨刀虽然能让刀重新变得锋利,但实际上也减少了刀的体积;比如人体虽然会自我修复,但并不能逆转衰老等。

真正意义上的减熵,或者成为“逆熵”,可能会是颠覆人类过往一切认知的概念。

而之所以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都无法真正减熵,其实就是我们表面上减去了熵,熵却依然在我们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不断增加着。

就好比屋子收拾得再干净整洁,也不能避免诸如石灰受潮、墙体老化、管道生锈之类的影响,导致屋子的质量降低等。

而人类如今对熵的认识,还远不如我们普通人对上述这些建筑问题变化的认识。

也就是说,分久必合的时候,我们仍未能把“合”的所有因素都找到,也不知道为什么能“合”;

而合久必分的时候,我们又不知道为什么会“分”,也不知道会“分”成什么……

不过无论如何,以上这些都是一个科研逃兵对科学的恐慌而已。

4.

在病痛和忙碌的交替煎熬之中,这个新年的第一个月就快结束了。

今年一定是与过去几年都完全不同,甚至与过去的几十年的完全不同的一年。

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世界又有了太多的改变。

自从自己不再是那个“愤青”之后,我两耳不闻海外事已经快有五六年了。

然而,这几年的世界形势突然又变让人得不得不关注起来。

尽管自己从来没有停止过担心战争的打响,但这几年给人的感觉比以往的日子还要强烈。

也许是因为,在这次重大的危机中,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我们虽然有预料到,却更加丑恶且让人无法接受的嘴脸吧。

总是有种感觉,本来啊,人活在世上,能独善其身已经很难,如今还有无数奇奇怪怪的事情要去担心,说到底这个世界的某些规则还真是让人头疼不已。

就算高呼关注当下,也有太多东西要关注了。到底要关注到什么程度,才能让自己始终在这个日益危机四伏的世界里好好生活呢?

大概十年前,我们总是会感叹,小孩子们要面对的这个世界太危险了,自己能长大成人,甚至步入社会,真的是有天大的好运。毕竟,每当回想起小时候干过的各种蠢事,遇到过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时,总觉得连自己都无法理解当时是如何安然度过的。这也似乎在说,我们如今已经清楚自己所作所为会带来何种后果,所以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会遇到危险了。

而如今再回首过去的十年,这种感觉反而比过去更强烈。并不是自己变得幼稚了,而是感觉这个世界变得更可怕了。这十年大家都能好好地活着,和家人们朋友们在一起,还真是让人感觉这便是生命最大的幸运了。

嘶……这一段想说的很多,但好像说多了会被锁文……还是打住吧。

只希望现在还活着的大家,都能好好地活到寿终正寝,或者终有一天,能一直活下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相关文章

  • 碎片随记

    被奴役了太久的人,一旦瞬间给了他们自由,大多数人会把自由当成放纵。人性被歪曲后,康复期艰难漫长。病来如山倒,病去如...

  • 我理想中的阅读课(202028)

    早晨,看到肖培东《读书随记》,很简短、适合碎片化阅读的三段话,是他关于阅读的思考。 第二段话就那么地击中了我,因为...

  • 碎片式随记

    味道好的不一定精致好看。爱吃川味,味道足,味蕾的盛宴。听说川味之所以算不上高档菜就因为刀工不好。也吃过一些看起来很...

  • 碎片思考

    1.人是有某种能力后才有的位置,不可反过来。 2.人生下来就是受苦的,是要锻炼自己一辈子的,特别是大脑。 3.我以...

  • 思考碎片

    近日阅读《李鸿章传》,前人功过在此不予评说,一直以来困扰我的而是——是否每一个人真的都有无法打破的桎梏? 如同当年...

  • 碎片思考

    1. 发现学习数学对我生活来说最有用的是充分必要条件了,这是头脑的逻辑,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智商是否在线,搞不懂前提、...

  • 碎片思考

    1. 我想搞清楚一件事情,我观察到周围现象的变化,是大众变化的现象,还是自身年龄和圈子改变而产生变化的现象,比如说...

  • 思考碎片

    大概用了两天的时间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看完了。 故事写的并不是「奋斗改变命运」,而是一个被束缚的女孩的「自我重...

  • 思考&碎片

    人有时候就好像一台机器,或者说本身就是一台机器,因为你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是有支撑的,比如人的恶习,每到一定的周期就有...

  • 碎片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记录下来,仔细想想,会有些有意思的感悟。 1、为己关于写作好处的文章汗牛充栋,写了一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1-27·随记·思考碎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js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