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再一次加深了对中国陶瓷的认识,深切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
每次走进博物馆,都有新的收获,中国陶瓷从彩陶,到当代陶瓷艺术,从几千年前到现在。是陶瓷的发展史,也是科技的进步史,也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有力证据。
原始彩陶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可以用来打水,储存谷物,无疑是对生活方式的改进。可以离河流稍远一些居住,为定居做了充分准备。陶器烹饪工具的出现,为食物的丰富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可以吃煮熟的食物和开水。为生命的健康和延续提供了物质保障。
高岭土二元配方的应用,使得陶瓷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之前多为一元配方,不能塑造高大的器型,没有大件器物产生。元代高岭土的发现,可以使得陶瓷生产有更高更大的作品出现,元代青花不仅是青花料的创新,更使得陶瓷器型更为丰富,高岭土作为瓷器的骨架,可以生产出体量较大的青花瓷,元代的梅瓶以及青花大盘都是有利证据。
宋代时,匣钵的运用也是烧造技术的革命,之前五代时期都是支丁烧造,在山西八义窑也能建出为支钉叠加烧造,宋代匣钵覆烧可以说是烧造技术的改进,碗口朝下,提高了烧灶的质量和减少了变形率,但也存在问题,仍然有缺陷,芒口不堪用,于是贵族人家镶金镶银边,增加了陶瓷的贵重和实用感,但仍然不够亲民,不能为广大群众生活服务。
后来的垫饼烧制应该又是一种改进,1004年,昌南镇生产的瓷器如冰类玉,进贡给皇帝的精美瓷器,使得宋真宗龙颜大悦,于是,赐命景德镇,遂天下闻名,是北宋唯一被皇帝赐名的城市。至南宋宋高宗赐自己年号绍兴为另一城市的名字。
南方多山,依山而建的窑被称为龙窑,形似飞龙一般,因形制比较大,多烧制大宗产品如碗碟之类,还有小一点的形若馒头,南方又称作马蹄窑,北方称为馒头窑,窑的容积较小,适合做实验用窑炉,瓷都景德镇还发展出一种叫做葫芦窑的,因形似葫芦而得名,还有像鸡蛋型的窑炉称作蛋型窑,因景德镇特有又被称作镇窑。窑炉的改进,也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发展。
手西方文化影响的瓷器 龙泉窑瓷器北宋时期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多为胚体刻花,形成影青效果。以湖田影青最为有名,是宋代文人雅士审美倾向的具体体现,以雅致为美,不追求华丽的色彩,和额外的装饰。宋代汝窑器是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的雅致的美,追求一种恬淡悠远的天青色,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正是当时审美的高格调。汝窑器因釉色莹润,存世量极少而备受藏家青睐,成为五大名窑的代表性器物。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还有龙泉窑,吉州窑后来在景德镇均可以复制,几乎乱真,真正做到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宋代瓷器以造型和釉色的简洁取胜,审美,唯美格调,雅致脱俗。宋代文化极为发达,不仅是文化的高峰,瓷器的审美也已达极致,使得后世难以超越。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延续了北宋瓷器的审美,并有所发展。而其他窑口景德镇的兴起逐渐没落。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可谓惊世,一经出世便成高峰,主要是胎体因二元配方的使用而变得平直高大,青花料苏麻沥青源自波斯,复合波斯人的审美习惯,也是草原民族蓝天白云,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具体物化的体现。青花梅瓶大罐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因存世量极少,每件元青花瓷器都称为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青花瓷并未因元朝的灭亡而终止,明代从洪武大帝开始,依然兴盛,几乎延续了元代的制瓷工艺,朱元璋上红,朱姓本身就是红的颜色,从洪武年间开始烧造釉里红瓷器,只是技术尚未成熟,青花瓷也不如元代精美,大概是因为建国初期,工匠及泥料釉料赏不完备。等到他的儿孙们的时代开始了永宣青花的辉煌时代,即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成为明代的高峰,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的汉族宫廷审美倾向的代表。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波斯的苏马沥青,促进了陶瓷业特别是青花瓷的发展。他的儿子宣德是个玩家,善玩虫鸟,特别是蟋蟀,审美眼光也颇为独特,还是个二流画家,宣德炉也是磁石的代表性产物,陶瓷也仿制宣德炉,还有独特的曲曲罐,正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代表。国力经过两三个朝代的励精图治,逐渐变得强盛,文化艺术业变得发达,陶瓷青花瓷装饰也有了新的高度。后市屡创拍卖记录的正是永宣时期的青花瓷。
随后,宣德皇帝死后,皇后严禁后世,儿孙望人物丧志,禁止玩区区罐,宣德炉之类,所以现在故宫中很少见到青花瓷的蛐蛐罐,而在御窑遗址上发现众多的残破的储蓄罐,现在正在御窑博物馆里展出,当时宫中禁止,只能在御窑厂就地砸掉,所以在御窑遗址上出土几十个精美的屈曲罐。
后世青花进入空白期,所谓空白期,因为当时皇帝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其弟登基做皇帝,后来被俘的皇帝被放回后,又做了皇帝,以至于手下的大臣不好称呼具体年号,反映在陶瓷上,则没有年款,所以被称为空白期。此时国力渐衰,反映在瓷器中,也失去了永宣时期的精彩,正向明朝的王朝一般逐渐没落,走向衰亡一样,作为官窑的陶瓷艺术也逐渐式微,缺少活力。
到了成化年间,出现了鸡缸杯,是皇帝赠送给万贵妃的礼物,希望他能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不要再残害自己的王子们,本来是个饱含期待的故事,却被后世炒作成一商业帝国的奇迹,12.8亿成交的金刚杯成为历史。成化无大器,只能拿鸡缸杯说事,鸡缸杯是青花勾线,然后又上加彩,被后世称为斗彩,始于成化的斗彩就以鸡缸杯为代表。
成化皇帝的儿子因身世坎坷想励精图治,无心在瓷器上有所发展创造,追求简朴实用,此时创烧的单色釉瓷器,以焦黄为代表。确实做到简洁实用,极少装饰。
后世的崇尚道教的嘉靖皇帝因在位年代较长,在瓷器中反映出道教的特色来。道教的器物称为青花瓷的装饰,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征。
另一在位时间达48年之久的万历皇帝,尽管创新性不足,但因时间久远,存世器物较多。
后世国力衰微,更无更多财政支持的御窑厂只能苟延残喘,几乎凡善可陈。
明朝灭亡随机而起的清朝,为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典型的文化特征,反映在瓷器上,便是青花瓷的少数民族特征。特别是康熙和雍正皇帝,有着较高的审美眼光,画面还算耐看。特别是雍正皇帝注重留白,让精美的釉色成为陶瓷的独特语言,少量的装饰使得瓷器相得益彰,成为清代审美的高峰。
此时创烧的粉彩瓷,给珐琅彩瓷也成为一代经典。雍正的审美却未传给他的农家乐式的儿子乾隆,发扬爱好一定占有的特征,创造的万花不落地的繁琐装饰形式。正如美赏一词,历代名画必须盖章一样,让人无话可说。
此后,和明代一样,国力渐衰,再也无力创造出新的样式,只在繁琐和工整上面做做文章,几乎不能看,更不值一提了。
民国时期二流的画家们,特别是新安画派的画家,聚集到景德镇谋生,开始了移画入词的尝试,创立浅酱彩瓷器,在开一代新风,急之而起的是珠山八友,未必是确切数字八人,却各有所长,人物,花鸟,虫鱼,雪景,山水。成为影响后世的陶瓷绘画流派。
新中国成立之后,瓷器上便有着鲜明的时代风貌,雷锋像,样板戏,等有着时代烙印的瓷器粉墨登场。极致现代各种大师作品再次令人眼花缭乱。
纵观整个陶瓷史,其实是一个活态的历史,总是向前进,不管是顺境还是暂时的宁静,总之是向前发展的,正如我们的新时代一样,现在的陶瓷人努力力争在陶瓷史上留下一点印记。才能真正让陶瓷石成为活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