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轮到行政支部去光荣院志愿服务了。
干点啥呢?疾病指导、义诊咨询都做过N次了。这一次,给自己点机会——我想和老人聊聊“生老病死”,美其名曰:心理辅导。
给光荣院里参加过抗战的功臣讲这样的话题?你这么任性,你们领导知道吗?
这源于我对和“医”有关的 “人”的思考。
人们生活好了,健康意识提高了,却在维护健康这件事上,走进了很多误区,出现了很多“现代迷信”。人们面对疾病的不可控,把希望押宝于医院,迷信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医生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当医生让自己失望时,转而迷信社会上那些不靠谱的保健养生和特效疗法。
在一个人还没能弄明白“生老病死”,或者说不愿意面对“疾病”和“死亡”这个问题时,总是乐于接受让人感觉美好的吉利情节,而对疾病、死亡这些晦气的负面情节唯恐避之不及。想当然地认为,生活就应该是自然的、愉快的、健康的。当疾病和死亡不请自来时,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处于失控状态,又甘心以“弱者”自居,逃避自己对身体承担应有的责任。
这也许是社会上与“医”有关的问题的根源吧。
所以我想做点事情,哪怕只有一个人听也好。
今天我就和我无比尊敬的老人们聊聊——“人生观”、“疾病观”、“人死观”。
人生观:生死的生。生,是让人幸福的。从出生那天起,身体就像我们驾驶的一辆汽车,带着我们驶向美好的前程。你要认识它,爱护它、保养它,这是我们的责任。
疾病观:疾病是生命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着健康和疾病的双重身份,当疾病来临时,你要思考,自己对身体做错了什么,我该如何纠正,医院能给我解决什么问题,不能做什么,怎样和医生合作,我该对疾病负有什么责任?
人死观:生死的死(有点不好接受哈)。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迟早而已。对死亡的恐惧,虽然是人自我存护的本能,但这种恐惧,不能总存在于我们的的精神活动中,否则,将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对待死亡,顺应自然。
一个智慧的“人生观”、“疾病观”、“人死观”。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装置,解决好这个问题,比疾病本身更重要。
……
“心理辅导”结束了,一位老人指着我幻灯片最后一页的祝福画面读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自言自语:想开点儿,活着多好。
瞧,有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