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对心理学有过好奇,那你一定听说过“马斯洛”;即使你没有完整地读过马斯洛的心理理论,那你也一定曾看到过“心流”、“巅峰体验”、“自我实现”这样的关键性碎片信息。
电影《巅峰体验》用镜头记录了一个“团伙”结伴骑行,历时63天,骑行10000余华里,经历冲突、碰撞、指责、抱怨、感恩、体谅、爱,然后以“团队”的名义向世界和全人类发出祈福的回向。
他们说:素食不是目的,爱才是;骑行不是目的,共同成长才是
——这是每个生命个体的巅峰体验,也是这个团队的巅峰体验。
“巅峰体验”也叫“高峰体验”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对一些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在投入一项工作或任务时,能经常感受到一种着迷、忘我的神奇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他们情绪饱满,感受到天人合一。这一超个人主义的体验,就被叫作“巅峰体验”
“心流”是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是指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米哈里认为,快乐是心流的副产品。当你沉浸在心流时,你不会去注意自己是不是快乐。当你从心流活动中走出来,回想起刚刚发生的事,这个时候,自豪、快乐、幸福这些情绪都会从你心底涌现出来。
正在读文字的你,有过“心流”体验吗?有过“巅峰体验”吗?试着回到生命的那个时刻,试着沉浸在那个时刻的生命体验中去,试着问一下自己:我是何以有了那样美好的感受和体验?
然后,你发现了吗?
无论是“心流”还是“巅峰体验”,都得经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路径和过程,也像是U型理论的“下载-观察-感知-自然流现-结晶-建立新观念原型-运行”。也就是说,想要从当下的状态抵达巅峰体验或者心流的状态,这两点之间也是不可直线到达的,必然要经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蜕变、再创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似乎一直在寻找【孩童】——【人才】“两点之间可直达”的最优路线,甚至是【胚胎】——【大佬】的最优解……然而,这种“最优路线”和“最优解”真的存在吗?剥夺了孩子感知世界的过程性,在他们的背后安装上通往未来世界的具备超强动力的助推器,真的可以帮助他们直达终点吗?
在幼儿、青少、青春时期的生命体验的“剥夺”,就真的不会作用于未来的世界吗?成年后的他们,真的要去实现“人类”和“世界”的共创的话,是否依然要经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我们,终究是要为自己的“自以为是”付出代价的。
回到电影和教育的话题,如何利用《巅峰体验》帮助学生、老师、学校成长?如何利用电影做教育?
试着把对生命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交还给生命个体的主体,试着去提问和激发:
你对哪个画面、细节、故事情境印象深刻?
你欣赏电影里的哪个人物?
你最不想成为电影里的谁?
如果是你,会如何应对电影中的难题?
……
我不知道这90分钟的电影中哪一分哪一秒的画面、声音、细节会触碰到哪个同学?哪个老师?哪个生命?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往在生活,那种“触碰”也一定会发生。
用电影去触碰,用时间去沉淀,用问题去激发,用团队去改善和行动
作者:小林老师
三十而立、三十而丽——被心理学浸泡11年的小林老师。
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热爱生活。
愿生命可以,一边经历,一边成长;一边痛哭,一边欢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