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父母给我们爱,也给我们伤害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何以为家》的经典片段,12岁的小男孩赞恩要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但随着影片的逐渐推进,我们才知道,赞恩真正要控诉的是:他们生了我,却无法养育我。
赞恩一家7口人,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里,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从未上过学,每天都在打零工,贩卖手工果汁,
甚至要拿假药方到药房里帮父母骗取制毒的原材料,还时不时遭受父母的辱骂和殴打。
赞恩那双失神的眼睛里,充满了对人生和未来的绝望感。
我们用过许多最优美的词汇来描述家:家是责任,是彼此的真诚相待,是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人生的驿站,是最温暖的港湾。
但无法忽视的是,我们很多人接受的第一个伤害,也来自于家庭。
有些伤害,可能来自父母的不认可: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没用。”
“不许哭。”
有些伤害,可能来自父母的控制欲:
“你懂什么,还是我来吧。”
“不是我说你,这样做真不行。”
“还不是为了你好。”
还有些伤害,可能来自父母的情感忽视:
“没看到我正在忙着嘛。”
“多大点事,忍忍就好了。”
“他怎么不欺负别人,专欺负你了。”
02认识过去,是为了从伤痛中走出来
而这些伤害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在。
成年后的我们总是容易陷入种种困境:
对自己充满否定,却不知道这一切的源头在哪;
明明已经成年,却还是被很多童年的创伤困扰;
恐惧进入亲密关系,总是不自觉模仿父母的互动方式;
总是内心冲突不断,不知道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声音;
近日,董卿谈论原生家庭影响的一段视频曝光,她说: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很难很难估量的。
回忆起童年,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对父亲的形容也一直是“非常非常非常严厉”:
“他(父亲)对我的严厉和苛刻是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的。
比如不让我照镜子,母亲不能给我买新衣服。
不能有任何的文体活动等等,从高一开始到高三,每个寒暑假必须要自己打工挣钱。能挣多少钱呢?一天一块钱。干什么活呢?干的就是宾馆的清洁工。”
即使现在已经从无名小卒蜕变成了“央视一姐”,收获了无数的鲜花、掌声、赞誉,可是她对自己,却也还是永远的不满意。
“我要做的必须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才会觉得踏实。
如果我跟别人差不多,或者好一点点,我就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会觉得我自己不行。
所以我要付出很多很多,我要拿命去搏,把事情做好。”
和董卿一样,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做斗争。
几乎每个人都是自恋的,而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个性品质的一部分,清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承认自己存在缺陷。
当突然意识到自己习焉不察的种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中可能存在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认错,而是辩解:试图论证诸如此类的习惯、品质其实挺好的,或者即便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自己也不打算改,因为人要有真性情。如果某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有足够的恨意,那么否定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印记在意愿层面可能还会容易些。
我们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我们那么容易受伤,又是那么容易痊愈。
人生之路且长又阻,要有信心慢慢走下去,朝着光明的方向。
谨把这份乐观和希望献给所有在原生家庭中有伤的人。
极客晨星少儿编程
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让孩子通过学习编程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赶紧行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