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周星驰
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长远且深刻的

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长远且深刻的

作者: 周星驰星迷号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08:59 被阅读0次

    原文标题:周星驰6.8分作品: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长远且深刻的

    《长江七号》豆瓣评分6.8,这是否代表大部分观影人的观点和态度?

      自2008年这部影片上映以来,争议声不断,因为这部电影是周星驰的作品,所以大家看它的目光尤为苛刻。12年后,我们再来看这部片子,周星驰到底想要在故事里面表达些什么?他讲的这个故事真的就那么烂吗?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星驰深藏的童年,是缺失的爱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

    童年生活与影片故事的关系

    千禧年过后,周星驰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以各种搞怪无厘头元素来取悦观众。他的影片风格开始转型,在保留"喜剧元素"的基础上,他开始审视自身,他尝试将自己过往的经历进行改编,他希望在影片里诉说自己的故事。

    如果说《喜剧之王》拍的是,周星驰对跑龙套生涯的回顾;《新喜剧之王》拍的是,周星驰对梦想的追逐之路;那么《长江七号》拍的则是,周星驰对童年生活与原生家庭的思考。

    影片《长江七号》讲述的是,周铁(周星驰饰)在工地上干活,供他的儿子小狄(徐娇饰)在贵族学校念书,然后周铁这个爸爸在去垃圾堆捡东西之时,发现了"七仔"的故事。

    在影片里周铁属于单亲爸爸,小狄的童年生活离不开"单亲家庭"这个词。但在整部影片里,除了故事开头提及到,小狄妈妈的医药费和殓葬费由工头垫付,其余讲述的都是,父子在相依中生活的故事。

    周星驰作为编剧和导演,他在确定故事题材和角色之间的人设关系时,他为什么要故意忽略掉,小狄失去母亲,对一个孩子"心理影响"这层因素?

    在周星驰的童年生活里,缺少"父亲"这个角色的陪伴,所以在影片里,小狄也失去了对"母亲"的感受与情感影响。周星驰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并非故意忽略"失去母亲对小狄的心理影响"这一关键点,因为小时候家庭的不完整性,他在"缺乏父亲的爱与关心"中成长,所以当周星驰刻意地不去讲述某个角色时,或许是他认为,这样能更真实的进行故事表达。

    作为主观影视作品,周星驰的本意应该是:相比"虚构"现实里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还不如"真实"地去思考影片故事里,周铁与小狄相依生活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教育上的沟通问题。

    爱与被爱:为什么是贵族学校

    回到这个故事本身,小狄走进贵族学校,他脸上脏兮兮满是泥垢,头发乱糟糟未经梳理,而在特写镜头之下,他穿的鞋子明显已经缝缝补补多次。

    相比身边同学们三三两两的结伴而行,和穿着干净整洁,小狄形象上的邋遢与孤独行走,显得很是另类。

    前面说到小狄的爸爸在工地上干活,生活上并不是很富裕,他们住的地方是废弃的老房子,他为什么还要送小狄去贵族学校读书?或者换个思路来看,穷人有上贵族学校的必要理由吗?

    工地上,工头嘲讽周铁,说他不吃饭就为了供儿子上贵族学校,凭什么?你怎么顶?周铁面对工头的咄咄逼人,却苦笑着连说三遍"顶得了"。周铁苦笑坚持的背后,是心酸的在硬扛生活,还是希望儿子通过学习,以后不必走自己走过的这条路?

    周铁在教育小狄的时候,他希望儿子努力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周铁对小狄的教育,是不是像极了小时候,父母长辈以及老师对我们说过的话?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话语,在那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伴随他许久,有可能是烙印一般存在的东西。

    周星驰塑造的周铁,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工,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工地上做苦力。

    在思及自身时,周铁不希望小狄的未来命运,是身处这样的困境,所以他一直在跟小狄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在骨子里,周铁坚信学习能改变命运。

    周星驰为了加深观众对周铁这个人物的理解,他还给周铁安排了一句台词:我就是小时候没有书念,所以现在跟不上时代。

    再回到"穷人上贵族学校"这个问题上,周铁觉得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而送小狄去贵族学校的行为,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是贵族学校,难道普通学校不是一个更理智的选择吗?

    穷人家去读贵族学校,这个剧情设定本身就是很矛盾的,周星驰想在这个故事里表达些什么?

    在我看来,周铁希望小狄能脱离困苦,而困苦相对应的贵族学校,则反映的是周铁这个人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当他将这种向往寄托于孩子身上时,通过小狄在贵族学校上学这件事作为媒介,表达了周铁对生活有个"盼头"的意愿。

    美好意愿,是父亲对孩子的一种爱。

    亲情: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

    周铁对生活的盼头,并不容易看懂,而在周星驰执导的镜头语言下,他也并没有打算去讲述,或过多的去探寻周铁的内心世界。因此,也导致部分观众对周铁存在误解,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观众对周铁这个角色的印象,大多数停留在他是一个除了关心儿子学习成绩之外,很严肃的父亲形象。

    在小狄身上,我们能看到周铁平时对他的教育,所刻下的是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因为爸爸长期以来对他的单调教育,一直给小狄灌输"我们虽然穷,但不要做某些事"的理念,导致小狄脑海复制了父亲的思想。

    在课堂上,老师问每个同学,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小狄的同学有的说"我要做妮可基德曼那样的明星",有的说"我要做企业家",轮到小狄的时候,他却说自己"要做个穷人"。小朋友脱口而出的理想,与家庭教育有没有直接关系?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长远且深刻的。

    毕淑敏在《关于人生的沉思》里说过:我会在没有人的暗夜深深检讨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像次品一般展览。

    小狄关于"穷人"的理想,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他不清楚同学们的笑点在哪;或许,他要在长大之后才明白,此刻的自己被同学们当作次品一般展览。笑声所折射出的,是笑话小狄"理想"这件事,还是"穷人"像个笑话?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而我认为,教育的本质除了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之外,教育所延伸的,还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与三观的塑造过程。

    理想本身不可笑,那属于个人追求,同学们笑话的,是"穷人"这件事。那些有明星梦、企业家梦的同学,他们父母给他们普及知识时,包括他们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可能是明星光鲜亮丽,企业家能赚钱之类的话题;又或许这些同学的家庭,本身非富即贵,所以他们下意识地想要成为那样的人,这是关于家庭教育,一个孩子对事物的认知,与三观的形成过程。

    小狄同学的笑,我相信是没有恶意的,只是当我们深挖笑声之所以刺耳这件事时,会发现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在贵族学校上学的他们,除了家庭教育带来的优越感,还有因"职业"与"身份"带来的,对小狄居高临下的鄙视,这种鄙视是笑声的源头。

    正如影片里,小狄跑进商场拿起"长江一号"玩具,希望爸爸给他买,理由是同学们都有。在一个圈子里,只要出现了攀比,就会产生鄙视链。

    现实的残酷在于,在鄙视链末端的人,收获到的是冷言冷语。

    原生家庭的烙印是什么?

    最忌讳的,就是不健康的家庭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父母如果只关心学习,忽略了像小狄一样的小孩,不理解他们对玩具的渴望是因为什么,有可能会造成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

    再说回小狄,爸爸对他教育的记忆点在于"穷,并不可耻,只要不做坏事,一样会受到尊敬";而小狄对爸爸所教育的东西,理解为"穷,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产生了矛盾。

    教育,不只是读书,正如《亲爱的三毛》里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领悟、凡事广涵的体认,而不是做一架"念书机器"。

    周铁以说教和现实生活,给小狄发出信号"我们现在很穷",但他无法有效的告诉小狄,你要努力读书,争取远离现在正经历的穷苦。小狄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的不只是母亲的爱,还有父亲的"正确教育"。

    小狄所缺失的东西,也是周星驰作为导演,在回忆童年时,想要伸手抓住的东西。

    亲情之间的羁绊,除了血肉和情感,还有被复制的烙印。

    结语

      周星驰自导自演的《长江七号》对观众而言,像是一部陌生作品,你在这个故事里面看不到"无厘头",也看不到有什么值得"哈哈笑"的亮点,有的只是浓浓的写实主义风格。

      豆瓣6.8分的背后,是因为没有看到《功夫》那样的特效,《唐伯虎点秋香》那样的笑点,所以我们失望了吗?与其说失望,不如说不习惯。并非影片不好看,而是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周星驰,他的语言动作不再搞笑,让我们多数人感觉事与愿违。

      小狄在影片里的经历与烦恼,是周星驰深藏的童年,是关于缺失的爱与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这是他想给观众呈现的内容与故事的思考。作为周星驰最后一部真人出镜电影,他为什么不再搞笑?他为什么要披着亲情的外套讲故事?

      王晶在《圆桌派》谈及表演时说过:一个人到了某一个年龄,面对不了自己。周星驰1962年出生,《长江七号》2008年上映之时,他已经46岁了;或许在拍《长江七号》的时候,周星驰已经厌倦了过去的嘻哈吵闹,所以回归本真,说起了从前。

      人,总是喜欢说起那些回不去,但忘不了的从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星驰电影《长江七号》: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长远且深刻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bn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