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的炼就与生成》这本书,已经在我的桌子上呆了一年了。去年暑假的时候,陈志红老师带着她这本还热乎的新书来到二小,被标题吸引,我在预售时就下单了。
后来书到手,第一时间也翻了起来,也很是积极地加入了共读群。但陈老师是中学老师,和我的教学工作不一样,书内的经验需要深厚的内功支撑,在怀着功利驱动的我看来,有点困难又脱节,再加上书中的文字要内化吸收,还是要动动脑子的,最主要还是我自己懒,手里也还有一些其他更轻松简单、更贴合我自己生活实际的书,于是,这本原是怀着敬仰之情抢到的书,就这么被冷落一旁了。
假期回乡里,看到我桌子上的那几十本书,很多还是这一年内买来却没读的模样,觉得还是不能就这么浪费了,正好之前的教育行走又遇到了陈老师,想起了买了还没看她的书,在整理着带回家的书时,终于还是决定要看完它了。
这两天在翻它,发现真得写得特别好,每一篇章如果能仔细读下来,是能很有收获的,别的不说,就序言和自传部分的内容就很值得咀嚼和琢磨了。
肖培东老师写的序言《面朝大海,向阳而长》,写得实在太美了,将现实之海、生活之海、课堂之海、语文之海都能联系在一起,让我大感佩服,果然优秀的人都是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啊!
翻腾与平静,吞吐与停歇,海,很是文艺地诠释着生活的内容。语文课堂,也是如此,丰富,灵动,又险象环生。教师的成长,有很多诱发和助推因素,公开课就是其中极重要之一。教学是教师自我修炼的古城和体现,敢上公开课,乐意上公开课,能上好公开课,那就是名师之风了。
陈老师用实实在在的语文教学思考与实践,用一路思索重塑自己的课堂,打造真实的语文公开课堂,自序内的提点值得记忆:
公开课≠“表演”课
公开课是一种常规的教研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台阶。它最初的意义在于促使教师认真备课,努力探究,积极思考。公开课≠“表演”课,公开课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机制才是可看点。公开课应是师生真实水平的体现,执教者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风格进行公开展示,将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学生问题进行公开思考和探讨,在开放多元的评价中,深入思考课堂教学。
公开课=“推门”课
所谓推门课,就是所有的课堂都对所有人开放,只要你愿意听,你随时可以推门进去听任何老师的课,你也可能随时被停课。而这种推门课不会提前打招呼,也没有人告诉你谁会来听,所以你的任意一堂常规课都有可能会变成一堂公开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的每一堂常规课都需要认真准备,才不至于失去被发现的机会。
公开课≈“常态”课
约等于,是因为既然公开课,那上课的老师和学生还是不能如真正的常规课一样随意散漫,但也无需表演与作秀,只需在平时课堂的基础上,教学策略有所改进,教学特色有所体现,教学艺术有所展示。
公开课=“共生”课
公开课是共生的课堂,教师在公开课的磨练中磨出了底气,学生磨出了思维,同行磨出了思想的火花。最终你发现,在这样共生的时空里,公开课是一种遇见,我们不断的努力,是为了与更好的人相遇。
张文质老师说,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遇上一起出发的人。我说,遇不到那个人,能遇上他写的书,也是一种幸运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