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成功在南海神狐海域完成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验开采工作,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定开采这种海洋超级能源的国家。
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化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份为甲烷(CH4),它是标准的“高潜力”清洁能源,被各国视为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是世界瞩目的战略资源,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可燃冰的试开采成功,是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从试开采成功到2030年投入商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本文通过介绍可燃冰的基本情况,来重点阐述未来它将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哪些影响。
一、分部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可燃冰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域、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下面。其中,99%的可燃冰分布于海洋沉积物中,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粉砂型储层,并且接近大陆边缘。
其资源储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总量的两倍,且燃烧值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
我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和青藏高原冻土带,通过前后15年的调查和评级,南海海域预计有740多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青藏地区又发现了350亿吨油当量的可燃冰,未来探明的可燃冰可能还很多。南海海域是我国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区,神狐海域有11个矿体、面积128平方公里,资源储存量1500亿立方米,相当于1.5亿吨石油储量,成功试采意味着这些储量都有望转化成可利用的宝贵能源。
二、开采工艺
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海底深处,且多为泥沙储层,导致其开采难度大,业内人士形容其为“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印度拥有钻获可燃冰的技术,但可连续长时间进行试开采的国家目前只有中国。
目前可燃冰常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发化学试剂法、二氧化碳置换法、降压法等。我国试采使用深水半潜式平台通过降压进行开采。此次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是全球最先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从5月10日起,就有源源不断的可燃冰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层之下200多米的底层储层中开采上来,目前已持续一周时间。
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进行海上试采,但因出砂等技术问题失败。今年5月4日,日本第二次尝试,并于当日再次成功产气。但5月15日再次被迫中断,原因同样是钻井通道一直有泥沙灌入,不断干扰开采。最终他们在12天的时间里从开采的可燃冰中提取了3.5万方的天然气。
三、存储运输
由于可燃冰多分布在海洋,如要投入商用,存储运输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沿海城市必将建设几个大型的加工厂,将从海洋开采的可燃冰进行提取加工。目前看到,可燃冰的使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炼出天然气使用,另一种是直接使用,但由于其对存放环境要求很高,高温下难以保存,且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可燃冰作为能源的商业产品,故直接使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其次,管网建设问题。从几个大型沿海加工厂城市建设输送管网,将提取出来的天然气输送到各地。建议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管网,在现基础上进行扩建改造。
四、商用领域
可燃冰被科学家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未来,可燃冰成功商用后,我们现在日常家里的灶台、热水器都可用可燃冰作为能源,其使用方法同现有的天然气一样,但更加高效。
甚至,可燃冰还可替代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为汽车提供动力能源。据推算,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可燃冰汽车可跑得更远,燃烧后排放的污染也小得多,可减少对大气污染。但这仅仅是从数据上进行推算而已,因为目前还没有直接使用可燃冰作为燃料的汽车问世。
五、风险
可燃冰试采作为实施国家能源战略的一个重点项目备受瞩目,此次试采成功也极大的鼓舞了也但其勘探开发仍需要攻克巨大的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因为,可燃冰的主要成分甲烷,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如果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海底大量温室气体涌入大气等问题,引发环境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