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听过很多由它来开始的故事。尤其小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对童话特别地痴迷。和其他的故事相比,童话有它独特的魅力,可能因为它更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便总让人觉得,童话是容易理解的。
可我长大之后,才发现,童话原来有那么多的寓意所在,是我在小的时候,从未曾想过的。
1.弗洛伊德&荣格&冯·法兰兹
荣格这个人,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如果你对他不熟悉,弗洛伊德你总还算了解一些吧。他们曾同属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荣格的引路人。但后来,随着荣格分析心理学体系的创立,他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形成了重大的冲突,最终两个人的关系走向了决裂。
弗洛伊德
总的来说,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实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与弗洛伊德的“原始冲动推动社会前进的理论”相比,荣格对此力量的分析更为全面,他还关注精神方面对一个人的推动作用。
在人的意识方面,荣格尤其重视人的无意识,并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那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不仅仅来自于个体的经历,而且还源自全人类遥远的过去。
冯·法兰兹,自18岁时在神秘的城堡“塔楼”与58岁的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相遇,她便从此迷上了分析心理学。在后期,她成为了荣格的得力助手,帮助荣格翻译古典书籍。在某种程度上,她不仅是荣格的学生,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继承者。除了延续荣格的既有理论,她更是创造性地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分析方法运用到童话的解读中去,在分析的过程中,常有惊人的发现,拓展了荣格理论的应用范围。后来,她成为了以苏黎世为中心的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在荣格去世之后,更是成为了“苏黎世荣格研究院”的重要讲师之一。
《公主变成猫》这本书,就是冯·法兰兹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方法,为我们解读童话故事的范本。
2.《公主变成猫》,一个不简单的童话故事
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从“从前有个皇帝开始”,这样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听过几个。这个皇帝呢,很有钱,但是却不怎么快乐,因为他想要一个孩子,而他的妻子却不能生育。他的皇后想要去外面走一走,但他却为他的妻子造了一艘船,并嘱咐妻子:启程吧,如果回来的时候还没有怀孕,就不要留在我的身边。
皇后启程了,她经历了一系列的探险,终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童话真的很神奇,似乎在童话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童话有他自己的规则,人们有魔法,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也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但我知道故事并没有结束。皇后的孩子被诅咒,生下之后虽美丽,但最终会变成一只猫。她若要想恢复人形,必须得到一位王子的帮助。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想到,噢,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想必公主和王子最后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这样的一个结局,是童话中经常能看到的,也是现在常常被人们所嘲讽的,很缺乏想象力的一种结尾。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往往正是童话的开头。童话还有很多没有说的地方,其实都蕴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这是故事的一个分支。当公主变成猫之后,童话转向另外一个国家。远方的那个国家,他的皇帝有三个儿子。他给他的三个儿子布置了一项任务,并打算藉由这项任务的完成情况,来决定最终的继承权。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电视剧里面常看的,八王之乱、九王夺嫡这一类。而且这类电视剧还常常伴有宫斗的情节,虽然我们常常知道最终的胜利者是谁,但还是不由得赞叹那过程的惊心动魄。
这童话也是如此,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选择,而三儿子看似走了一条没有出路的路,但唯有他,最终带回了让父亲最满意的礼物。
按照一般的童话情节,三儿子应该是最名利双收的。 也确实如此。他不仅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同时又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与猫女相爱,最终助她变为人形。
两个国家,最终都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个童话看着没什么问题。可冯·法兰兹,她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为我们解剖了,这则简单童话背后的各种原型母题,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公主变成猫》,这本书读完,我只能膜拜。请恕我知识浅薄,在此之前,未能看出这童话的深意。而读过之后,存疑更多,却发现灵魂被照亮的痕迹。
3.当你读懂童话,你已不在是孩子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能够想到,鲁迅的文章被变成阅读题时,老师们对他那些字句的深刻挖掘。那些文字背后的隐喻,可能是作者创作的时候,都未曾想到过的。是不是从荣格的观点出发,这背后也隐藏着大量的集体无意识呢?
那众多的母体原型被挖掘出来,皇后不仅仅是皇后,金苹果不仅仅是金苹果,猫不仅仅是猫,船不仅仅是船。
如果你只想看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那就不要去幻想能从这本书里看到简单。如果你理解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你便会发现,童话有着更大的魅力和解读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读懂童话的时候,可能已经不是孩子了。
这个童话简单来看,一个帝国不生育,另一个帝国全都是男人,却没有女人。最终童话的结局,也正是指向两个帝国的合并,而这合并,不仅仅通过联姻的方式,更加入了“战争”这一要素。
从荣格的观点来看,阴性不孕的帝国和阴性消陨的帝国,都是不正常的。纵观全世界,很多国家的故事都指出:帝国的命运,和皇帝道行的好坏,有着重要的联系。国家秩序紊乱,帝王难辞其咎。
所以,对帝王的放逐,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母题。有三个儿子的那个国王,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也正是验证了这一点。
4.英雄小孩
还有一个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便是英雄小孩的出世。童话故事中的猫女就是这个英雄小孩。她被诅咒,但是同时自身又富有神性,正是她,帮助国王的小儿子渡过难关,继承了王位。
在《公主变成猫》这本书中,作者冯·法兰兹指出了关于英雄小孩的这样几条规律:
-
经常,在英雄小孩出生前,王后会有段时间无法生育或难以怀孕。成百上千个童话故事都是这样开始的。
-
如果童话故事一开始就说王后不能生育,它的情节必会导向某个英雄小孩的诞生。
-
通常一个人会先经历一段沮丧、空虚、生命死寂的时期;这时期越长,在无意识内积累起来的能量就越强。
英雄小孩出生了,她非常地美丽。美到什么程度呢?用童话中的原文说:她将会跟太阳一样美丽,人们盯着太阳不会变瞎,但他们将无法凝视她。她在17岁时将会变成一只猫——上帝必会让这事成真的!
童话中的语言很有意思,它往往会用到一些重复的要素,童话中如此形容公主,但在此之前其实还用类似的语言去形容过,这个皇帝给他不孕的皇后所造的船。这是一艘世上最美丽的船,人们宁可直视太阳,也不愿直视这船,以免眼睛被它的美丽给刺瞎了。
这也很有意思,我们不细想便觉没什么,但若细想便能想出个诺大的世界。
在荣格的观点里面,船是一个阴性的代表,它常常和月亮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所以总是让人联想到生殖器。这也就是为什么皇后要乘着船,去“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发现”孩子,当皇后吃下圣母玛利亚的金苹果时,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告诉她已经有了6个月的身孕,而这个孩子正是是她和皇帝的。
他们终于有孩子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可容易让人忽略的是,他们这么多年没有孩子的原因,其实,正是由于他们相敬如宾表面下的不合。
冯·法兰兹指出,皇后并不快乐,所以才想要单独出去走走,而她又没办法走出自己的世界,皇帝便造了一艘船,让船带着她去海上航行。他们虽然彼此之间,话语客气,但掩饰不住这其中缺乏情感的苍白。猫女生来被诅咒,她要通过自身的蜕变。来改变这样的一种格局。
5.帝国的革新
另一个王国的国王,有三个儿子。但他的妻子却死了,因而呢,他成了酒鬼。酒鬼常常很消极,觉得没有人爱他,生活无所寄托。所以,这个国家也在走向颓势。
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不是酒醉的君王,而是革新的力量。三个儿子选择了三条不同的路,这三条不同的路也别有深意。
大儿子选择了物质主义的道路,它只在乎财富和健康的身体,至于他的心灵有没有吃饱,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第一条路上,他找到了一条小狗,符合他的愿景。
二儿子是个唯心主义者,他关注心灵和情感,却忽视自己的身体。所以,最终他找到了粗亚麻布,而非国王所要的细亚麻布。
小儿子最特别,他选择走向黑暗的森林,最终找到了猫王,这里面只有他,深入无意识的植被区,经过了雨水的洗涤,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发觉了自己父亲的懦弱无能,他爱上了有神力的猫女。最终在猫女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帝国的革新,成为了新任的王君。
当然,这取代并非一帆风顺。当国王又提出要求,希望每个儿子都带回一个儿媳,谁的媳妇最漂亮, 他就将是这个王国的继承者。小儿子带回了猫女,国王却心生歹意,想要占有猫女。小儿子名正言顺地用战争打败了父亲,取代了他的地位,跟猫女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6.童话,对“集体无意识”的唤醒
哇,这还是我们刚才读过的,那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吗?
让你出乎意料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对于童话中的意象诠释,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了,如果你深入研究的话。
冯·法兰兹的《公主变成猫》,还算是童话解读方面比较深入浅出的那一类。这本书的语言风趣幽默且尽可能地直白。虽然有一些分析心理学的专业用语,但只要你细心读,就总还能理解一点点。
有些书,阅读起来会打开你的世界,让你看到另外的时空中,人们的所思、所想。
对个体无意识的探索,对集体无意识的探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格外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理解自己,正是因为我们不理解自己的过去——那些祖先们,他们历代所经历的事情,变成了我们潜意识中的理所当然。
这中间到底是什么起着发酵作用呢?我想,是时间。
时间,在童话中,富有深刻的内涵。我们唯有理解了,童话中这些重要母题的集体无意识源头,才能试着去阐释童话的具体所指。
学着聆听集体无意识的声音,我们阅读童话,会收获更多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