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得到最大的表扬就是妈妈在邻居面前夸我读书厉害,然后我就会很努力地表现我是读书厉害的。
后来我觉得只有我读书厉害,才能从爸妈那里分来更多的爱,否则他们就不会爱我。
可是,我初升高考试并没考上重点高中,那时我想:连重点高中都没考上,这说明我就不是读书的料,以后应该不会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了。
其实,你发现了吗?我之前的人生是没有成长可言的,一直都是按大人的理想去假装活成那样的人,一旦在某件事上没有做好,整个人就会陷入完全的自我否认当中,抗压能力完全为零,这其实很像现在的很多孩子的成长之路,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动不动就自s。

如果成长的路上一直都是抱着这样的思维,那会严重阻碍我们的发展,更有甚者引发极端行为。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也就是说我们看待处理事物不同思维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那下面就对成长过程中阻碍我们发展的三种思维,进行详细分析。
1.僵固型思维:脆弱的高自尊
陈海贤老师说:“看待能力,有时候比能力本身更重要。”深以为然。
小时候为了塑造自己读书很厉害的样子,我曾把二等奖、三等奖的奖状撕了,只有当拿到一等奖的时候,我才会带回家,迎接他们的表扬。
别人觉得我拿了二等奖、三等奖也挺厉害,但是我不觉得,有很重的自我证明包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这其实就是“脆弱的高自尊。”
那时我还做一件事:偷偷摸摸地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读书很厉害的人,他们是本身就那么厉害,并不需要很大付出与努力的,如果我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证明我能力不够,学习不强。我就这样死守着自己的自尊,这是僵固型思维的表现。

正是因为僵固型的思维,那一阵子我几乎没有进步,还会把老师的好心提醒当成是对我的不好评价,而不是更进一步思考自己该如何提升。
为了突破僵固型思维,就不必太执着于自我,学会把自我放下,把注意力放到解决问题上,如何才能更进一步上。
2.应该思维:把真实的自己“隐身”
学生时期,我对爱的解读就是:既然妈妈觉得我应该读书厉害,那我就应该这样;既然妈妈期待我读书厉害,那我就应该读书厉害。
此时,我读书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产生于“我应该如此”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读书厉害”这一行为的模仿,这就是“应该思维”,它会让我们在模仿中渐渐失去真我。
工作之后,应该思维重复出现在我身上,我觉得我是个对同事很热情的人,有一次我很烦躁没有帮同事解答她当时提出来的问题,因此内疚了好久,最后还特地发信息给她表示抱歉。诸如此类的内耗,发生了好几次。
我觉得我应该是热情的,那没有帮她解决问题,我就不热情了。还有些时候我对同事的请求是厌烦的,但我不得不表现我觉得应该是热情的那种姿态。在这过程中,我知道我的想法不是这样,就把自己的想法隐藏起来,表现出别人期待的想法。这其实会严重分离自我。
陈海贤老师说:“其实,没什么是应该的,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偏见。”

人会不断在外在世界寻找被别人喜爱的标准,妄图变成理想自我,那如何跳出应该思维呢?
找回自我的感觉,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自己期待自己变得更好的时候,破除外在设定,我们才会变得更好。
3.绝对化思维:悲观失望的源头
如果有一头大象被拴着,它一直想挣脱都挣脱不了,后来把锁解开了,大象也不会挣脱逃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习得性无助”。
同样我们经常也会陷入习得性无助中,在不断地挫折打击下,会慢慢觉得自己啥也干不好,再做什么也没用了,这是一种绝对化思维。
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后来整个高一都在放纵,幸好后来能意识到这只是一次暂时性的失败,而后奋起直追。
当陷入绝对化思维里,试着去接纳所产生痛苦,然后让它慢慢过去。
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是阻碍改变的三大杀手思维,它们都会让我们脱离当下的现实,但人生就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一场游戏,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都还在继续。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游戏中升级打怪,为目标努力改变,把困难当成挑战,重新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