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那么一点点”是我给好友的建议。自古文人多清高,看似是风骨,其实也未必。
中庸之道,不在于中,而在于庸。庸,不是要无为,不是崇尚无能,而是说可以“俗”一点。中庸,就是在“中”的左右适度摇摆,可以左,也可以右。
唯独“中”最要不得,尤其是那种始终如一的“中”。大抵也只有在很官方的时候才会用到“中”。
世俗那么一点点,正是这么多年亲身经历过后的感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说的话,或许更容易理解一点。入乡随俗,大抵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谁又能说得清楚?各有各的道理。
稍微世俗一点,可能就不会活得那么累,也不会觉得那么辛苦。如此以来,我们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此以来,我们再也不是把自己孤立在某一方的对立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原先所谓辛苦守护的东西,到头来或许连个笑话都算不上。再回头看,又何必那么辛苦呢!
同样的道理,站在当下,用未来十年的眼光看现在的所谓的问题,大抵也不算什么问题。又或许,如今眼里的“不俗”,正是未来眼里的“俗”。谁知道呢。
把时间拉长到更宽广的维度去看,很多事情很多想法也就都释然了。其实放下的不是所谓的尊严、底线和原则,其实不过是放过了当下的自己罢了。
挣扎和拧巴是这个社会里最宝贵的品质,却不能太多。就像盐一样,不吃就会没有力气,但是总不能半斤半斤地去吃。有些东西,有就行了,不必贪多。挣扎和拧巴便是如此。
越是纠结,越是束手束脚,到头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什么事都办不成。而那种无畏的坚持,到头来不过是坚持了个寂寞。
很喜欢以前说过的一句话:做个俗人,贪财好色,一身正气。还喜欢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看似随行,实则很难。不光难,比单纯的“中”要更高一些。
中庸,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必有它的精髓。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宝贵营养。单纯的丢掉,谁都能做到。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那些流传千年的东西中找到适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
太复杂的事情我们也做不到,就世俗那么一点点。做个好人,好像又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不管是尊敬,还是惧怕,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而已。究其根源,并无太大区别。
人吃五谷杂粮,还是世俗那么一点点好。烧饼能吃,馒头能吃,汉堡也能吃,只要是能消化,都是好东西。
世俗那么一点点,我的朋友。也许未来的美好,就站在那里等着我们
网友评论